譯名趣談  Typhoon是“颱風”, Typhon 是“堤豐”

近日,在伊斯坦布爾舉行的第十七屆國際防務展覽會期間,英國與土耳其簽署了一份關於採購歐洲“颱風”戰鬥機的諒解備忘錄。

今年早些時候有消息說,美國陸軍加緊在太平洋地區部署“堤豐”導彈系統,對地區和平構成威脅。

“颱風”和“堤豐”聽起來很像,它們的英文也確實相似:“颱風”是Typhoon,“堤豐”是Typhon,僅相差一個字母。那麼,兩者有什麼淵源,譯名爲何大相徑庭?

“堤豐”導彈系統(Typhon)是美國陸軍的運輸起豎發射一體車,可發射“戰斧”導彈和“標準-6”導彈,發射裝置中的導彈平時“躺平”部署在半拖掛掛車,戰時再豎起發射。它是戰略中程火力系統(Strategic Mid-range Fires System ,簡稱SMRF),被稱爲Typhon。

Typhon是希臘神話中大地之母蓋亞(Gaia)與深淵之神塔爾塔羅斯(Tartarus)之子,傳說他擁有百龍之首、漆黑之舌、噴火之目,身體比天還高,渾身覆有羽毛並生有一對翅膀,連宙斯也忌憚他三分,常被視爲風暴的象徵。希臘神話人物的譯名通常採用羅氏希臘拉丁文譯音表,“堤豐”即由此而來。

“颱風”戰鬥機(Typhoon)是由英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聯手打造的多用途戰鬥機,這四個國家爲此在1986年專門成立了歐洲戰鬥機公司(Eurofighter)。1998年1月30日,編號爲EF-2000的歐洲戰鬥機簽下第一份生產合同,英德意西四國分別採購了232架、180架、121架、87架。1998年9月2日,命名儀式在英國的法恩伯勒舉行,這款戰鬥機正式被稱爲“颱風”。

“颱風”之名延續了始於帕納維亞飛機公司所生產“旋風”戰鬥機(Tornado)的風暴主題,後者由意大利、英國和德國共同研發。據說德國曾反對採納“颱風”這個名稱,因爲二戰期間英國空軍曾使用霍克飛機公司生產的“颱風”戰鬥轟炸機襲擊德國境內目標。當年考慮過的另外一個選項是“噴火II”,致敬二戰時期英國最具代表性的“噴火”戰鬥機,但在研發初期就被德國以同樣理由否決。

“Typhoon”和“Typhon”這兩個詞之間有沒有關聯呢?

Typhoon是發生於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風力強度達到12級的熱帶氣旋,有語言學家認爲,這個詞來源於波斯語裡表示風暴的詞tūfān,而tūfān的詞源很可能就是希臘神話裡的風暴之神Typhon。

那麼,中文“颱風”是Typhoon的音譯嗎?像,卻未必。據史料記載,至少在宋代,中國沿海方言裡就有了“颱風”一詞來描述當地的狂風暴雨惡劣天氣。有人說,來往於中國和歐洲的船隊把“颱風”一詞傳播到印度洋沿海國家和歐洲,在歐洲語言環境中幾經演變,最後在19世紀後期成爲現代英語裡的“typhoon”。也有人說,由江浙和福建方言發展而來的“颱風”只是恰巧與同樣表示強烈風暴的英語單詞typhoon發音相近。(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