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烏石港傳統舟船復振 工作坊體驗百年工藝
海洋委員會與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合作「烏石港正口200年─宜蘭傳統舟船復振計劃」,透過修復實作與走讀行程,引導參與民衆重新理解舟船與海岸、聚落、人文之間的歷史連結。(海委會提供)
海洋委員會與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合作「烏石港正口200年─宜蘭傳統舟船復振計劃」,13日舉辦「舟船修造暨宜蘭海岸走讀工作坊」,透過修復實作與走讀行程,引導參與民衆重新理解舟船與海岸、聚落、人文之間的歷史連結。
活動開場介紹烏石港爲清代五大正口之一,是宜蘭與外界往來的核心門戶。學員隨後踏查宜蘭河、冬山河及蘭陽溪匯流處的蘭陽溪口,該處沙洲與潮汐交織,爲古時舟船出入的關鍵地帶,亦呈現多樣海岸地景生態。
實作課程由在地利澤木器行匠師帶領,讓學員認識早期蘭陽民用木舟船結構與修護工法。學員親手塗護木漆、觀察接縫構造,體驗逐漸失傳的舟船工藝。有學員表示,第一次這麼近距離接觸傳統舟船,「才知道這些看似粗糙的工法其實處處蘊含智慧,保留修船的記憶比我想像更有意義」。
下午由臺灣地理永續再生髮展協會及利澤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導覽,進行海岸走讀。從利澤老街出發,參訪多個歷史據點,再走訪南方澳漁村與討海文化館,認識豆腐岬特殊地貌與漁民生活脈絡。導覽員梅陳素美強調,舟船不只載人出海,也帶來聚落繁榮與信仰延續,是理解蘭陽文化的起點。
海委會表示,本次工作坊爲計劃階段成果之一,預計10月將完成修復館藏古舟並舉行下水典禮,爲2026年烏石港正口200年特展暖身。舟船修造技藝與海岸聚落的生活智慧,是臺灣海洋文化的重要資產,盼透過跨域合作與參與實作,讓傳統舟船與港灣歷史重返公共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