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南百年金紙工藝 中港裡手作體驗重現信仰

竹南鎮中港裡番社30文化協會透過手工金紙的完整製作流程與互動體驗,呈現百年工藝與在地文化的魅力。(呂麗甄攝)

7月中元普渡是祭祖與拜好兄弟的傳統時刻,竹南鎮中港裡番社30文化協會透過手工金紙的完整製作流程與體驗活動,展示百年工藝與在地文化。從竹子原料、天然染料到版畫印刷,每一張金紙都承載信仰、圖騰與民衆的祈願,也讓文化得以一代代傳承。

位於竹南鎮的中港地區曾是臺灣金紙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早期竹林資源豐富,造紙業蓬勃發展。隨着福建漳泉移民渡海來臺,他們將精湛的金銀紙製造技術與深厚的信仰文化一併帶來,加上慈裕宮的在地影響力,使得竹南中港的金銀紙產業一度盛況空前。全盛時期,這裡曾有超過300家工廠,約有25%的中港居民以此爲生。

當地著名的陳姓古厝家族,便是因金銀紙事業而興起。他們於1937年建造了一座氣派的三合院。然而,隨着產業在1980年代的衰退,這座老宅一度荒廢。直到2015年,由家族第六代傳人陳保成修繕完成,才讓這座承載歷史記憶的老宅重獲新生,現已成爲文化傳承的重要據點。

番社30專案經理張海翎說,透過展覽、課程與互動體驗,不僅保存手工技藝,也將文化教育融入日常。(呂麗甄攝)

金紙上常見「財」、「子」、「壽」等吉祥象徵圖騰。(呂麗甄攝)

運用邊角剩料製成紙漿,經晾曬、烘紙與壓紙。(呂麗甄攝)

手抄紙與版畫體驗活動,讓參與者親手抄紙、晾曬、烘紙、壓紙,再印製三仙祈福版畫,每一個步驟都承載中港金紙文化的歷史與信仰,也讓文化透過互動被一代代傳承下去。(呂麗甄攝)

透過金紙展覽、手抄紙體驗及版印活動,讓中港金紙文化在現代社會持續發光,不僅呈現古老技藝的智慧與信仰意涵,也讓地方記憶以新的方式流傳給下一代。(呂麗甄攝)

番社30文化協會專案經理張海翎投身文化保存的初衷,源於陪伴孩子的日常。她希望能讓孩子認識家鄉,並在空閒時間做有意義的事。儘管身爲外地人初期曾面臨鄰居的質疑,但透過持續的訪談與紀錄,張海翎逐步建立了信任。她深信,即使無法保存所有文化,只要能留存一點,其價值便已非凡。

張海翎表示,協會的手抄紙與版畫體驗活動,讓參與者親手經歷抄紙、晾曬、烘紙、壓紙等完整流程,並印製三仙祈福版畫。每一個步驟都承載中港金紙文化的歷史與信仰,也透過互動式體驗讓文化一代代傳承。

協會展示金紙製作的精緻細節,早期金紙選用竹子纖維,質地厚實耐燒;染料取自天然蟲膠,調製出紅金交融的色彩。金紙上的圖騰依燒給神明或祖先的對象而設計,常見「財」、「子」、「壽」等吉祥象徵,反映居民的信仰寄託與生活智慧。

參與者可在活動中完整體驗手抄紙流程與工具使用,從紙張收集、紙漿製造、加入植物元素、抄紙、晾曬、烘紙到壓紙,最後完成筆記本並蓋印三仙祈福版畫。活動採預約制,讓民衆能深入感受工藝與文化的結合。透過展覽、課程與互動體驗,協會不僅保存手工技藝,也將文化教育融入日常;學生透過手抄紙課程、版畫展覽與老屋參訪,瞭解日治至戰後的建築風格與地方歷史,體會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張海翎表示,透過創新方式,傳統工藝得以在現代社會中以新面貌被欣賞和延續,進而增強了民衆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每當訪客因爲這個空間而深受感動,或是喚起童年記憶時,我就覺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