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快評丨汽車安全是底線,公衆對雷軍不是苛責而是冀望太深
一週之內,小米創始人雷軍因爲兩度迴應小米SU7事故,站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5月10日一早,雷軍發佈微博稱,過去一個多月,是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情緒比較低落,取消了一些會議安排和出差計劃,也暫停了一段在社交媒體上的互動。“最艱難論”隨即登上熱搜第一。
五天後,雷軍再發“苛責論”引發爭議。15日晚,雷軍一段演講視頻在網絡上流傳。他在演講中覆盤了SU7事故的影響,說道:今年是小米創業的15週年,我們準備了一系列的慶典活動。 但是3月底,一場突如其來的交通事故把這一切都擊碎了。我們受到了狂風暴雨般的質疑、批評和指責,我和同事們一樣,一下子都懵了。
看起來,小米本來做好了創業15週年慶祝活動的各項籌備工作,準備大幹一場。但事故來得“不是時候”,以至於“情緒比較低落”,甚至是“懵了”。
綜觀雷軍的演講,有一點值得肯定,就是認識到了作爲大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雷軍說:小米今天的規模、影響力、社會關注度都到了非常高的地方,社會和公衆要求我們去承擔一家真正的大公司行業領導者的責任。
子曰:苟日新,日日新。應該爲小米的持續進步點贊。
但隨後雷軍演講的內容就不敢令人苟同了,大體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對於汽車安全問題的認識要避免自相矛盾。
雷軍表示,“他聽熟悉汽車行業的朋友說‘造車,遭遇交通事故在所難免’。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場事故的影響如此之大,對小米的打擊也如此之大。”“聽朋友說”“誰也沒想到” 這些表述,聽上去雷軍有些無辜。
但他接下來話鋒一轉說:“回想四年前,我們決定造車的時候,我就一直特別擔心安全問題,所以我們對於汽車的質量和安全無比的重視。”
這一表述,讓人不禁很疑惑,對於汽車安全問題,到底重視還是不重視,是真瞭解還是裝瞭解?
而且筆者也很困惑:作爲一家知名大企業的創始人,難道人命關天的事還要聽朋友說?死亡三個人的慘痛教訓還不夠充分警示?
進一步細品,雷軍又彷彿有點委屈:別的汽車企業也會出現車損人亡的事故,爲什麼你們緊盯着小米不放?
其實雷軍大可不必產生這種疑問。重視人身安全是人性本能,與死亡人數和財產損失多少無關。只要是汽車企業產品出了問題,都會被公衆關注、批評,其中不乏過激評論。對於車企來說,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是真誠道歉、認真整改,而不是虛與委蛇,甚至藉此託大。
第二,人命關天的領域不是“新手”練手的地方。
雷軍說,SU7在上市一年多的時間裡,我覺得質量一直是我們引以爲傲的東西,我們在參與的所有權威機構的評測裡面都拿到了最高分。“但,萬萬沒有想到,這場交通事故,讓我們意識到,公衆對我們的期待和要求遠超了想象。此刻我才真正地意識到,我們一直覺得我們是汽車行業的新人,我們是一家創業的公司 。”
雷軍“萬萬沒有想到”的理由是“我們是新手”,而新手是被容許犯錯誤並給予改正時間的。
然而,“新手”不是逃避責任的理由。有人犀利點評,不能需要營銷的時候是“世界500強”,逃避責任時又成爲“新手”。
更何況,涉及汽車安全的領域是萬萬容不得新手練手的。安全問題是底線,不論對新手還是龍頭企業,都是如此。在安全領域,雷軍不應該“萬萬沒有想到”,而是應該充分想到。
第三,公衆的關注不是苛責,而是促進其進步的重要推動力。
針對雷軍這番演講,有輿論認爲,本來大衆對於雷軍還抱有善意,期待他能在批評中有所反思,沒想到他迴應的依然是把公衆批評當成過度苛責。
愛之深責之切。無論是全民關注,還是輿論激烈批評甚至“苛責”,其出發點都是一直以來大家對小米和雷軍的高度關愛。不是公衆苛責而是冀望太深。
目前,這起事故原因還在調查中,待官方調查結果公佈,小米該道歉道歉,該澄清澄清。但無論結論如何,對於數月以來的輿論爭議,雷軍和他的小米都應該深刻思考,將口號落實爲行動,真正爲消費者負責,不辜負大衆的喜愛和期盼。
(作者系第一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