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丨盲卡盲盒,不能是個“無底洞”
盲卡盲盒哪能“無拘無束”?據人民日報報道,不少未成年人沉迷抽盲卡、盲盒,有消費失控現象。不少孩子原本只是拿零花錢偶一爲之,逐漸發展到豪擲千金,並陷入攀比、競賽的怪圈。
盲卡、盲盒受到追捧,除了商品本身的價值,還在於提供了一種心理滿足和情緒價值,滿足了消費者某種精神需求,圈外人可能無法理解,但身處其中者大有人在,樂此不疲。但當消費主體變成未成年人,性質多少有點變化。
從報道看,現在不少孩子已經屬於爲盲卡、盲盒“癡狂”了,“來10包最新款奧特曼卡!”“再買一些說不定就能抽到黃金卡!”“沒幾張厲害的根本插不上話!”從這些對話中,不難想象這些孩子投入的樣子,也讓人疑惑,沉迷盲卡、盲盒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這背後是否有精心設計的“商業陷阱”?
盲盒有收藏性質,甚至有金融屬性,這些對於未成年人來說都太超前了。未成年人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爲能力,也不具備充足的經濟條件,買盲盒對孩子來說更多是刺激,他們年幼的心靈和認知水平,往往還難以理解剋制、理性這些消費概念。
事實上,對於未成年人消費盲盒產品,有着明確的規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印發的《盲盒經營行爲規範指引(試行)》明確要求,“盲盒經營者不得向未滿8週歲未成年人銷售盲盒。向8週歲及以上未成年人銷售盲盒商品,應當依法確認已取得相關監護人的同意。”在一些店鋪裡,也會貼着年齡提示,一般是12+或16+。
但據記者探訪,很多線下門店,對於未成年人並未覈查年齡。一些線上直播間平臺,在不起眼的角落寫着“未成年人禁止下單”,但直播全程主播也並未提示。在此前的報道中,一些廠家在各種未成年人出沒的場合發展經銷商,文具店、小賣部等都有卡牌盲盒出售,主打的就是吸引未成年羣體。
如今,盲卡早已超越簡單的收藏功能,變成兒童青少年社交圈裡的“硬通貨”。未成年人沉迷盲盒,耗費大筆金錢,很容易衍生種種問題,比如家長和商家圍繞購買行爲是否有效產生糾紛;未成年人也容易在這種刺激的、無節制的購買中迷失,逐漸成癮,形成錯誤的消費觀念。
因此,對於瞄準未成年人的盲盒,需要進一步強化監管規定的剛性。比如上述規範指引中,雖對盲盒消費的年齡做出了限制,但未規定相應處罰。對此不妨進一步明確,對於疏於年齡審覈的商家,明確一定的懲罰性措施。
對於商家如何驗證年齡,如何明確監護人的知情和同意,相關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有專家建議,線上平臺可採取“實名認證+人臉識別+監護人二次驗證”三重驗證機制,線下則設立“未成年人專區”等方式,進一步明確商家驗證售賣對象的標準和規範。
要避免未成年人沉迷盲卡、盲盒,家長也應當負起責任——畢竟,孩子的錢是從家長手中要來的,不能只給零花錢,對孩子的消費行爲不管不顧。要主動關注孩子的消費,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規避各種消費陷阱和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