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擔當守護農民豐收笑顏——記菏澤市農科院科研管理科科長、正高級農藝師劉磊

晨曦微露,市農科院試驗基地裡,一個樸素的身影已在番茄架間穿梭。輕撫葉片察看長勢,俯身記錄數據變化——這是市農科院科研管理科科長、正高級農藝師劉磊33年如一日的晨課。

在種業實驗室的熒光燈下,劉磊團隊培育的“菏粉”系列番茄正進行分子標記檢測。“這些年來,我們聚焦蔬菜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完成科研項目7項,成功培育‘菏粉2號’‘菏粉6號’‘菏粉9號’等番茄新品種。”指着儀器上躍動的曲線,劉磊眼中閃着光。圍繞“菏粉”系列番茄的研究,劉磊團隊共獲市級成果獎勵6項,填補了我市優質番茄品種的空白。

針對蔬菜連作障礙難題,劉磊創新集成嫁接育苗、水肥一體化及綠色防控技術,推廣面積近20萬畝,幫助縣區農戶實現增收約4億元。在蘆筍產業升級中,他篩選推廣的“先鋒”“阿波羅”等優良品種,助力建立新疆喀什千畝種植基地,爲產業拓展開闢新路徑。

“劉老師,茄子葉片發黃咋辦?”凌晨5點,劉磊的手機又響了起來。想羣衆之所想,急羣衆之所急,劉磊常常用一部手機連接千家萬戶的期盼,用腳步丈量田間地頭的需求,這樣的“農技急診”,他每年要接100多個。

多年來,劉磊無償解答生產技術難題,舉辦技術培訓,培訓科技帶頭人600餘名,印發資料2萬餘份,建立示範基地3000餘畝,通過媒體平臺將科技成果輻射至千家萬戶,他被農民朋友親切地稱爲“農技110”。

作爲科技特派員及省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成員,劉磊堅持深入田間地頭,精準施策帶動農民增收。他爲成武縣伯樂集鎮祝小樓村設計“早春西瓜—黏糯玉米—松花菜”三種三收模式,畝收益達1.5萬元;指導魯西新區佃戶屯發展水果黃瓜四季種植,實現年畝收益8萬元;在牡丹區沙土鎮、大黃集鎮推廣“露地嫁接茄子寬行高架栽培”模式,畝收入超3萬元,這些創新模式經山東鄉村廣播等平臺推廣,成爲科技興農典範。

在科研管理崗位上,劉磊秉持“科研立院、創新強院”理念,成功申報省級區域試驗站、種質資源圃、省產業技術體系等平臺4項,省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擔任省蔬菜產業技術體系菏澤綜合試驗站站長,撰寫調研報告20餘份,推動“菏麥”“菏豆”系列品種入選全省主推品種名錄。

今年7月,劉磊獲得山東省“高質量發展強擔當——改革創新當先鋒”省級榜樣稱號,成爲全省61名優秀代表之一。這既是對劉磊30餘載紮根農業科研一線、傾力服務鄉村振興的崇高讚譽,也是市農科院堅持科技創新、紮實服務“三農”的重要體現。

“種子是有記憶的,只要用堅守去澆灌,一定能結出豐碩的果實。”劉磊說,榮譽代表過去,未來他將繼續堅守服務本色,踐行初心使命,將科技的火種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以擔當守護農民豐收的笑顏。

菏澤日報 記者 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