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讓農業豐收在春天開個好頭……
(原標題:科技,讓農業豐收在春天開個好頭……)
講述人:河南省鶴壁市農科院名譽院長 程相文
眼下正是玉米的最佳授粉期,也是育種實驗最繁忙的時候。
清晨5點多,簡單洗漱後,我就會穿上白大褂,拿上筆和試驗記錄本,來到地裡查看玉米的表型、苗情。守着15畝試驗田,我一刻不敢懈怠。爲了防止非目標花粉混入,我在每天太陽出來前、花還沒開的時候,用“小紙帽”把雄花和雌花遮蓋起來,授粉也得搶在上午八點半到十一點之間完成。雖然很辛苦,但值得。
不下地,沒法熟悉育種材料。多年來,我堅持在地裡育種,舀水排澇、授粉套袋、施肥殺蟲,盯着玉米的整個生長期,我才安心。那是因爲,光看數據和報告無法發掘、利用好材料,也無法選育出好品種。
我家三代爲農,種的是玉米,看的是玉米,想的是玉米。1963年,我畢業後成爲鶴壁市浚縣農業局原種場的農業技術員。當時浚縣遭遇洪水,受災吃不飽飯的鄉親們緊緊握着我的手說:“你是學農的大學生,能不能讓地裡多打糧食?”老鄉的這番話,我至今難忘。那時候,當地玉米畝產只有百十斤,“種子差”是病根兒。沒有好種子就沒有好收成,我一定要培育出高產優質的玉米種子。
抱着這個信念,剛參加工作的我踏上了“南繁”之路。1964年,我用棉被裹着4份50多斤的玉米材料,獨自一人從河南來到三亞南繁育種。擠火車、轉汽車、坐輪船,輾轉奔波半個月才趕到海南,而全身上下最金貴的東西就是這袋玉米種子了。第二年,我帶着育成的新種子返鄉種植,玉米畝產翻了三倍,鄉親們眼裡都放了光:“小程帶回來的是‘金豆子’。”他們燦爛的笑容一直印刻在我心裡。初戰告捷讓我堅定了南繁育種的信心,此後我年年南下,從未缺席。
“一粒種子播天下,富了農民千萬家”,看着一個個新品種變爲農民手裡沉甸甸的糧食,我這心裡是真高興。
前些年,我退休了,可是還想幹。在單位的支持下,程相文工作室成立了,我也開始了“二次創業”,收集新的種質資源,選配新的玉米材料組合……培育玉米良種的路還很長,我要幹到幹不動爲止。
講述人:河海大學農業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農業節水研究所所長 郭相平
“有肥無水望天哭,有水無肥一半谷。”作爲農田水利設施的“毛細血管”,農田溝渠擔負着灌溉和排水的作用,是糧食增產豐收的重要保證。當前,多地正搶抓枯水期有利時機,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升級的灌溉技術,可以讓秧苗更好地“喝”上汩汩甘泉。
自古以來,興修水利、防治水害就是中華民族治國安邦的大計。我國用佔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灌溉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灌溉設施進一步完善,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進一步提升,爲全國糧食總產量突破7億噸貢獻了力量。
從“靠天吃飯”到引水灌溉,再到如今的精細供水,一條灌渠的“智慧升級”,折射出我國水利現代化建設邁出的堅實步伐。參加節水灌溉和農田排水研究30多年來,我深刻感受到,灌溉設施和灌溉工程類型的選擇,應該適合當地經濟和管理水平,實用的就是最好的。
我們在上海、江蘇調研了負責灌溉的灌水員,他們的平均年齡都超過了60歲,對先進技術的掌握能力不高。比如,很先進的手機App自動灌溉,老年人可能不會操作;灌水效果很好的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可能由於管理不善,造成滴頭堵塞……這些現實中的問題,提示着我們要做好相關培訓工作,充分考慮使用者,才能讓好技術真正找到用武之地。
比如,河海大學農水系老師彭世彰提出的水稻控制灌溉技術,在東北地區累計推廣了千萬畝,經濟和社會效益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操作簡單,農民灌水次數少了,節約了勞動力,而產量沒降低,農民願意主動採用。其他農民看到這個技術既省事又省水,主動跟着學了,推廣效果很好。
我們團隊在控制灌溉的基礎上,提出了適於多雨地區的水稻蓄雨控灌技術,也是一種懶漢種田法。少灌水,少排水,還能抗倒伏,農民自然願意使用。
蓄水如蓄糧,修堰如修倉。當前,我們要有序推進水庫除險加固、河道綜合治理、農田灌溉水渠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只有充分考慮農民需求,好的灌溉技術才能真正落到實處,田間的秧苗也才能“喝”上汩汩而來的甘泉。
講述人: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 馬巍
我們定點幫扶的白城市鎮賚縣嘎什根鄉,再次傳來好消息——嘎什根鄉最後一塊鹽鹼地平均公頃產量突破18000斤。如今,嘎什根鄉不僅實現了水稻種植的從無到有、從低產到高產,更實現了從高產到優質、從規模化到產業化的階段性跨越。這背後,離不開三代農科人的努力。
20世紀80年代,嘎什根鄉還主要以旱田爲主,由於地勢低窪,降水頻繁,遇大雨就澇,種旱田作物收成很低,且土壤鹽鹼化不斷加重。1988年,4名水稻栽培專家來到嘎什根鄉,開展低窪鹽鹼地種稻技術示範。那時候農民都不敢嘗試,第一代老專家李學諶研究員手把手傳授村民種植經驗。爲解決鹽鹼地水稻育苗生產難題,團隊依託從國外引進的塑料大棚盤育苗技術,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研發了“馬糞調酸技術”,用硫酸燒製馬糞製成酸性母土,再將其與傳統育苗土混合,配置成鹽鹼地專用水稻育苗土。在耐鹽鹼水稻品種選育方面,專家們成功篩選出了耐鹽鹼性強的水稻新品種長白9號。通過品種和栽培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嘎什根鄉水田面積不斷擴大,一躍成爲吉林省第一水田鄉。
2008年開始,趙國臣研究員帶領第二代科技人員再次進駐嘎什根鄉,爲的是讓鹽鹼水田實現高產。在品種選育上,團隊針對原有中早熟水稻品種產量不高的問題,成功篩選出超級稻品種吉粳88。通過推廣蘇打鹽鹼地“一搶三替”栽培技術,實現了鹽鹼稻區提早育苗、提早插秧,產量也大大提升。團隊還探索鹽鹼地治理的多種方式,從以沙壓鹼、挖排鹽溝等物理改良措施,到酸鹼中和、離子替代的化學改良方式,再到有機肥施用、秸稈還田等地力提升關鍵技術,進一步促進了鹽鹼地水稻產量的提升。
2014年,在團隊首席研究員侯立剛的帶領下,我作爲第三代科技人員跟隨老專家來到嘎什根鄉。擺在眼前的有兩個問題,一是如何篩選出更多的優質豐產水稻品種,二是如何繼續攻克重度鹽鹼地水稻種植難題。後來,我們從200多個品種中成功篩選出一批優質豐產耐鹽鹼的水稻新品種,還針對重度鹽鹼地篩選出一批更耐鹽鹼的水稻品種,並不斷探索鹽鹼地低成本高效的種植模式。在技術推廣上,我們主要以推廣輕簡化栽培技術爲主,如水稻機插同步側深施肥技術、鹽鹼地“翻旋耙平”快速脫鹽鹼技術,以及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等,既降低了種植戶的種植成本,又有利於稻米品質的提升。
2019年底,我們與引嫩入白工程建設管理局達成科研合作協議。依託引嫩入白白沙灘灌區重點實驗站,我們在嘎什根鄉最後一塊鹽鹼地建立了550畝的嘎什根鄉試驗基地,開展蘇打鹽鹼地水田土壤、灌溉水、氣候等長期監測、耐鹽鹼水稻篩選與評價和鹽鹼地改良關鍵技術探索,旨在形成一套可推廣、可複製的蘇打鹽鹼地改良綜合技術模式。
今天,我們仍然在路上,對鹽鹼地“以種適地”技術的探索還要繼續。例如,通過種植可食用稗草、茭白等耐鹽鹼植物,解決鹽鹼地改良初期改良成本高、效益差的難題;在嘎什根鄉示範推廣鹽鹼地稻田養蟹技術模式,真正實現一田兩用、一田雙收……
講述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穀物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 郭波莉
魚、壽桃、元寶、十二生肖……剛剛過去的蛇年春節,黃驊面花銷售緊俏。這種由當地旱鹼麥磨成的麪粉製作而成的蒸制類麪食,造型各異、口感筋道、麥香濃郁,是當地人鍾愛的傳統美食。
在河北滄州,旱鹼麥種植歷史悠久,具有品質好、麥香濃、營養高的特點。不過,爲啥使用當地旱鹼麥製作的面花口感更好,卻沒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來。
在瞭解旱鹼麥和當地產業特色後,我們決定圍繞全產業鏈開展技術攻關,協助當地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2023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和滄州市農林科學院組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與營養健康研究院(滄州),設立旱鹼麥加工與製品創新研發中心,開展關鍵加工技術攻關。
針對鹽鹼地種植小麥獨特品質及加工適宜性不明的問題,我們穀物團隊聯合滄州農林科學院在鹽鹼地和普通地分別種植強筋、中筋、糯麥等7個小麥品種,系統分析籽粒品質、營養品質和風味品質差異。結果發現,與普通地種植小麥相比,旱鹼麥的溼麪筋含量、拉伸長度等指標相對更高,即乾旱和鹽鹼脅迫可以提升小麥品種的筋力;旱鹼麥營養價值更高,蛋白質、直鏈澱粉、膳食纖維、鈉、鐵、鋅等礦物質以及生物鹼、黃酮類等次生代謝產物含量更高;此外,旱鹼麥“麥香味”也更濃郁,一些揮發性風味物質對地域更爲敏感。
科學揭示這些獨特品質,纔能有底氣講好旱鹼麥的故事。在我們看來,把強筋小麥品種引到鹽鹼地試種,利於優化種植結構、豐富原料品類,爲後續開發水餃、麪包等產品奠定基礎。如果產品的消費反響好,就可以指導合作社、大型種植公司等,根據原料需求連片種植專用品種。這樣一來,加工企業可以直接採購到優質原料,實現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的一條龍產業鏈。
加工產業做大做強,必須依靠科技支撐。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影響加工製品質量的因素解釋清楚,進一步解決生產問題、完善生產工藝、優化產品結構、拓展產品類型,以高質量多元化的產品促進農民增收、產業增效。目前,首款以旱鹼麥爲基本原料的全穀物控糖麪粉已經研發成功,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大科研力度,研製出更多具有較高營養價值的旱鹼麥製品。
我們期待,在科技的助推下,能夠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延伸產業鏈條,促進旱鹼麥高值化利用,讓“一粒麥振興一個產業”的願景早日實現。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張勝、任爽、楊舒 光明日報通訊員 蘆猛)
《光明日報》(2025年02月25日 07版)
[ 責編:孫宗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