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細治理促品質生活(現場評論·新春走基層)

崔 寅

在治理中多一些匠心,着力推動城市容貌提檔升級,就能打造更有品質的城市生活

上海的武康大樓,酷似航船,近年來成爲網紅打卡地,樓對面的幾處空地上人氣十足,還帶火了專業旅拍。

武康大樓已矗立百年,緣何如今熱度不減反增?筆者步入武康路旅遊諮詢中心,跟工作人員攀談,聽到了這樣一句話:“大樓周邊的架空線都藏到地下了,現在拍照比以前漂亮多了!”

讓架空線“入地”,進行合杆治理,彰顯繡花功夫。與以往的“散亂繞”相比,開展架空線入地和杆箱整治,既有助於優化環境,又能更好確保安全。近年來,上海中心城區部分市政道路兩側懸置半空的電線、通信線、照明線都被埋入地下,人行道上的電線杆、路燈杆、交通信號杆、指示牌杆逐漸合併爲統一的綜合杆,通信設備箱、電子警察箱等日益減量化、小型化。從線到杆再到箱,這些市政設施不可或缺,分屬多部門,如果不能齊抓共管,就容易雜亂無章。因此,精細治理的基礎是樹立系統觀念。

跳出一隅想問題,着眼全局找方法,精細治理才更加有力有效。如今,在上海架空線入地和杆箱整治中,“全要素”“一體化”成爲關鍵詞,既將線杆箱“合併同類項”,又同時實施街區綠化、景觀燈光改造等相關工程。基礎設施的同步更新,不僅確保老舊住房“穿新衣”,也讓周邊設施“更融洽”,進而使居民生活更便利、更舒心。保留城市肌理,契合實際需求,系統優化環境,這樣的城市微更新,更容易得到羣衆認可,也讓一座城更有魅力和韻味。

因爲精細,城市治理成爲一門藝術。隨着“空中蜘蛛網”的逐步消失,無架空線示範區、精品示範路、新型基礎設施融合性應用等應運而生。在浦東新區,上南路成爲國內首條沒有明顯可見箱體的城市道路,集合了“全國首創的隱藏式升降充電樁”“將藝術展示品延伸到道路空間”等亮點,集通行、休閒於一體。漫步上南路,帶有“先進製造”“國潮文藝”等主題的藝術座椅,以雙碳爲主題的雲朵公園,令人耳目一新。在治理中多一些匠心,着力推動城市容貌提檔升級,就能打造更有品質的城市生活。

城市在拔節生長,優化治理也沒有終點。怎樣提高應對極端氣候和大客流的風險防控能力?如何鞏固空間開放共享和數字化管理等既有優勢?立足羣衆新期待、發展新要求,瞄準薄弱環節、治理短板,在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上再加把勁,才能更好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多出實招、新招、妙招,在精細上狠下功夫,才能“繡”出更爲亮麗的城市畫卷,讓幸福生活更加觸手可及。

(作者爲本報上海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