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新質生產力添彩荊楚年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丨新質生產力添彩荊楚年)

國網孝感供電公司變電運檢分公司220千伏彭灣變電站運維人員正在對300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電站的電能外送上網通道開展特訓。(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欣 通訊員 蔡青陽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欣 通訊員 宋異 夏雨

如何用空氣將電留住?鹽資源開採利用後形成的空腔能否“變廢爲寶”?

1月30日,大年初二,位於孝感市應城市的“能儲一號”全球首座300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電站生產副總經理熊春輝和同事正在對裸露管道及閥門進行檢查,爲即將到來的寒潮做準備。春節期間,30餘名職工堅守在崗,保障這座“空氣充電寶”穩定運行。

素有“膏都鹽海”之稱的應城,是全國井礦鹽主產區,地下鹽穴溶腔容積達4000餘萬立方米。過去,廢棄鹽腔的治理給當地帶來不小負擔。

“電站下面是以前採鹽留下的空腔,我們實現了廢棄資源的綜合利用,並解決了廢腔治理難題。”熊春輝說,1月9日,中國能建投資建設的湖北應城300兆瓦壓氣儲能示範工程全容量併網發電,實現關鍵核心裝備和深地空間利用產品100%國產化,創造了單機功率、儲能規模和轉換效率三項世界紀錄。

如何利用鹽穴實現對電力的存取利用?

“這就好比給氣球打氣,把能量存在氣球裡面。”熊春輝介紹,在電力富餘時,將電能轉換成高壓空氣勢能,通過約500米長的管道儲存到地下鹽穴中,同時壓縮空氣時產生的熱能通過儲換熱系統被轉移儲存在地面的儲熱罐中;在用電高峰期,將地下鹽穴裡存儲的高壓空氣釋放出來,並經儲換熱系統加熱後,通過空氣透平發電機組轉化爲電能。

“能儲一號”地下儲氣空間達70萬立方米,相當於260個標準游泳池。在地下近千米深處,要確保空氣壓得進、儲得住,同時還要解決鹽滷對設備的腐蝕,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你看,這是世界上最大口徑的注採井,項目採用高位注氣、低位排滷的技術,有效解決渣腔利用問題。”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光伏、風電等新能源具有“看天吃飯”的特性,存在發電量不穩定、發電高峰與用電高峰時間不匹配等問題,且電量很難實現大規模存儲。有了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可將富餘的新能源電能存儲起來,在電網用電高峰期,再釋放電能,有效解決了新能源發電的波動性、間歇性和隨機性難題。

過去的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多是採用“補燃式”,應城項目創新性採用了“非補燃”技術,在壓縮空氣的過程中不使用煤、天然氣等能源,實現零碳排放。

“儲能電站全容量投產後,系統轉換效率近70%,年發電量約爲5億千瓦時,可滿足應城地區居民一年的用電需求。”國網應城供電公司副總工程師潘思陽介紹,項目每年還可消納新能源電量3億千瓦時,佔應城市新能源發電總量的16.6%。

工人們在無菌低溫車間生產魚子醬。(受訪者供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凱 通訊員 朱燦義 黎文來

1月31日下午,湖北清江鱘魚谷特種漁業有限公司無菌低溫車間裡,剛剛取出的鱘魚子在15分鐘內,經過挑卵、洗淨、拌鹽等10多道工序後,被身着防護服的工人裝入馬口鐵小罐中,小心壓實密封。

“1萬盒魚子醬馬上裝車,發往上海。”車間生產主管楊培瓊和春節加班生產的同事們,又度過了繁忙的一天。

春節期間,每天有超過1萬盒魚子醬從宜都鱘魚谷發出,隨後將出現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高端餐廳,以及歐洲、美國、中東等地的米其林餐廳。公司董事馬敏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目前待交貨的魚子醬訂單還有20多萬盒,正月的生產任務已經排滿了。

在鱘魚谷佔地面積超12萬平方米的連片養殖車間內,清江水經過生態過濾後衝入連片的魚池,歐洲鰉、達氏鰉、西伯利亞鱘等10多種鱘魚遊弋其中,不時翻出水花。

“養殖車間全部配備了數字漁業系統,24小時不間斷的水池監測反饋系統,讓鱘魚的生長環境實時可控可調。還能實現遠程餵養,不需要佔用大量人力,節假日生產有保障。”養殖負責人劉忠興輕點手機說,基地用水通過智慧化養殖系統,在水質、流速、水溫等方面完全模擬清江流域生態,適合鱘魚生長。

數字漁業的應用,不僅讓養出的鱘魚有了品質保障,也讓公司競爭力大大增強。

在養殖車間屋頂,架設有16萬塊左右光伏面板。“這是總裝機容量4兆瓦的分佈式光伏系統,年發電量約464萬千瓦時,能節約一半的用電量。”馬敏介紹,每個養殖池都配備了處理池,水體通過管道對魚糞進行深層過濾後,又重新回到養殖池裡,用水量節約了95%。

春節前後是鱘魚產品的消費旺季,自去年11月中旬起,鱘魚谷每天銷售雄鱘8萬多斤,主要銷往東北地區。

“與市場同類產品相比,宜都鱘魚個頭大、肉質緊實鮮美,且久煮不散。”馬敏介紹,春節期間鐵鍋燉大魚等傳統魚類名菜在東北餐桌上非常受歡迎,“每條重量均在9斤以上,鮮魚出塘價都在每斤10元以上。東北氣溫低,魚肉不進冰箱也能儲藏,一家囤個四五條鱘魚很常見。”

兩個多月時間,鱘魚谷共向東北市場發售活魚120多萬斤,佔全年銷售總量八成以上,產值超1600萬元。

“論‘克’賣的魚子醬,纔是重頭產品。2024年,公司魚子醬總產量已經突破100噸。2025年頭筆外貿訂單是出口到歐洲,總量近3噸,剛在春節前發貨完畢。”公司總經理季堅義介紹,鱘魚谷魚子醬全球加工中心即將投用,2025年可實現加工生產魚子醬150噸以上。

無人駕駛出租車“蘿蔔快跑”載着乘客行駛在武漢街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任勇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黃磊

“這是我第一次坐沒有司機的車,比我這個新手司機開得好多了,感覺像坐未來的交通工具,太酷了!”

1月27日,從湖南常德來武漢遊玩的賀女士,抵達武漢的頭一件事,就是體驗乘坐無人駕駛汽車,跨越萬里長江。

這是她計劃很久的行程。賀女士選擇在漢陽國博附近預約車輛,前往洪山。

當叫到的車抵達起點後,按照系統提示輸入手機尾號,在屏幕上點擊 “開始行程” ,車子便穩穩啓動。15分鐘後,抵達終點。

賀女士對這次體驗讚不絕口:“原本擔心會不適應,但實際乘坐非常平穩,而且感覺很新奇。行駛過程中,車輛會自動變道,根據路線精準轉向,車速也嚴格控制在限速範圍內。在路上,我也看到了不少無人駕駛車輛。武漢的科技發展真讓人驚喜。”

近年來,不少外地遊客來到武漢,將體驗無人駕駛汽車列爲行程的重要一站。這項創新的出行方式,正成爲武漢的一張科技新名片,吸引八方來客。

2024年初,英國籍博主Jason在武漢沉浸式體驗了“蘿蔔快跑”無人駕駛汽車和“光谷光子號”空軌,相關視頻在全網獲得上百萬次播放,網友因此將武漢稱爲“賽博武漢”,即充滿網絡感、科技感的武漢。

有網友統計,2024年,在外國社交媒體YouTube上,武漢的熱度位於第9,相關視頻發佈量更是躋身前3,僅次於北京、上海。武漢的光谷空軌、無人駕駛汽車等最新科技成爲打卡熱點和流量擔當,“科技感”“新奇感”也成爲不少外籍遊客對武漢的初印象。

作爲數字科技、智能汽車高地,武漢也吸引着不少外國客商。“今年9月,我曾在武漢乘坐無人駕駛汽車進入武漢市區,讓我進一步感受到了武漢在智能駕駛方向的領先。”去年11月,英中商業發展中心主席約翰·麥克萊恩接受湖北日報專訪時說,武漢的快速發展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將帶領更多英國企業來武漢發展。

近年來,武漢加快開放自動駕駛測試道路,在全國率先發布全無人駕駛汽車試點政策,實現跨區通行、跨江通行、機場高速通行等多個自動駕駛應用場景的全國創新突破。截至目前,武漢全市累計開放自動駕駛測試道路里程已突破3378.73公里(單向里程),覆蓋12個行政區,輻射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觸達人口超770萬,開放里程和開放區域數量保持全國第一,成爲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區。

詳見2月1日湖北日報1版、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