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界挺分流 民團憂懲重症、身障

衛福部不排除對未轉診赴大醫院者收取50%部分負擔,醫界表示認同,但民團擔憂恐懲罰到重症病人、身障者。(本報資料照片)

代掛號亂象凸顯分級醫療問題,衛福部不排除對未轉診赴大醫院者收取50%部分負擔。醫界認爲,此舉能讓大醫院專心處理急重難罕病人,但恐造成民意波動;民團擔憂,癌症病患化療就可能長達半年以上,而行動不便者因診所缺乏無障礙設施,也無法在基層就醫,此舉恐懲罰到重症病人、身障者,導致健康不平等。

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指出,醫學中心門診中,病患轉診比率可能不到10%,部分負擔適度上調有助落實分級醫療,控制不必要的支出。民衆直衝大醫院,可能是權衡就醫完整性與部分負擔後,認爲「划得來」,若拉開差距,就會選擇從基層看起。

洪子仁擔心,目前大醫院定額420元可涵蓋多項檢查,若迴歸《健保法》的定率制,對於要拿很多藥、做很多檢查病人來說,自付金額會一下子大幅提升,恐造成民意極大波動。他建議不要過於激進,逐步向上微調。

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指出,臺灣醫院密度高,地理區域小,從屏東到臺北只需2小時,這導致分級醫療的先天性不足。醫院沒有動機將病人轉出,病人也沒有誘因做分級。

滕西華說,現行病患透過轉診就醫,1個月內4次回診都可視爲轉診,享有較低部分負擔,但癌症、罕疾、重症患者即便轉診,治療也可能超過1個月,光化療就要半年到1年。另外,臺灣的診所缺乏無障礙設施,推動30年都不成功,行動不便、障礙者也去不了基層。收取高昂部分負擔,等於懲罰這些病人。

滕西華相信,部長的本意是鼓勵民衆從基層看起,畢竟部分負擔對分級醫療只有短期效果,醫學中心只剩有錢人看得起,會導致健康不平等。依部長想「擇優特約」處理醫療平衡問題的態度,應不至於貿然推動部分負擔定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