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教“信息科技”課程理解 | 聚焦信息科技素養,探索多元評價新路徑

多元評價在新時代背景下對促進課程改革和人才培養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立足浙江溫州教研團隊開展多元評價的實踐與探索,從明晰評價目標、增加表現評價、促進評價育人等方面闡述了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多元評價體系的構建路徑,並展望了未來技術支持下多元評價的發展趨勢,旨在爲信息科技課程評價體系的創新與完善提供有益參考。

20 22年4月21日,《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正式發佈,《課標》強調:“要樹立正確的評價觀念,強化素養導向的多元評價,加強學習結果的評估和應用,服務教育教學質量管理。”那麼,什麼是素養導向的多元評價呢?針對這個熱點問題,筆者開展了相關實踐研究,在多元評價實施路徑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01多元評價是落實新課程的時代需要

《課標》在課程性質中,對課程價值有清晰的界定:“信息科技課程旨在培養科學精神和科技倫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識,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升數字素養與技能。應着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體現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要求。”這意味着,信息科技課程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還應重視他們在真實情境中運用信息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參與度和認知能力的發展。

要落實課程育人價值,評價的作用不容忽視。《課標》對評價提出了明確要求:“要堅持以評促學、以評促教,體現‘教-學-評’一致性,要引導教學順應時代發展,推進教與學方式的變革。”作爲培養學生數字素養與技能的核心課程,信息科技在創新人才培養上也有着重要作用。而要培養創新人才,首先需要創新學習評價,要創新評價方式、評價目標和評價技術。因此,創新多元的評價方式對促進課程改革和人才培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02構建素養導向的多元評價體系

1.多元評價的界定

多元評價的理論基礎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該理論強調每個人的智能都有其獨特之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課標》也指出多元評價要注重評價育人,強化素養立意,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在開展過程性評價時,要遵循如下原則:評價情境應體現真實性、評價主體應體現多元性、評價方式應體現多樣性、評價內容應體現全面性、評價反饋應體現指導性。

因此,可以將多元評價理解爲:通過多種評價方式和工具,全面、真實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其中包括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以提供更準確、更有針對性的教學和個性化發展方向。

2.評價體系和框架

基於上述理解,筆者進一步提煉出多元評價的核心內容,即明晰評價目標、豐富評價方式和促進評價育人,並嘗試構建出一個初步的評價體系和框架(如下圖),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並開展評價工作。

完善的課程評價體系既是連接宏觀育人目標與微觀課程實施實踐的紐帶,也是一項龐大且複雜的系統工程。在實施初期,可以選擇部分關鍵的評價要素和增量進行研究。例如,在框架中,將強化多元評價的線索設定爲:評價目標是否指向核心素養、評價方式是否增加表現評價、評價結果是否體現反饋和指導作用。通過由點到面的過程展開實踐探索,逐步打破傳統評價的桎梏。

03素養導向的多元評價實施路徑

1.深入研究《課標》,形成四級指標

《課標》用核心素養表述課程目標,表達出鮮明的“以人爲本”、以素養爲本的特徵,有機融合了學生、學科以及社會生活,是課程評價實施的重要依據。因此,強化多元評價的首要任務是深入研究《課標》內容,確保精準理解並把握評價的核心目標。筆者參考浙江省教研室編寫的《小學信息科技綜合評價指南(2023年版)》對《課標》評價內容進行梳理,形成各年段的四級指標評價標準表,“一年級評價標準表(信息意識)”部分內容如下表所示。

其中,一級指標是信息科技四個核心素養;二級指標是對核心素養再細化,如信息意識包括信息感知力、信息價值判斷力、數據安全意識、合理應用信息的意識,計算思維包括問題分解、抽象建模、算法設計、驗證優化、遷移運用,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包括適應數字環境、數字資源管理、在線協同合作、數字探究實踐、數字應用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包括信息安全防護、信息倫理道德、信息法律法規、信息社會價值;三級指標是評價內容的簡單描述;四級指標是細緻描述學生素養水平的層次。

此表不僅爲學生的學、教師的教提供了明確的指引,也爲開展多元評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着學段的提升,情境的複雜性、多樣性隨之提升,要求的知識技能逐漸提升,任務的綜合性逐級增加,素養表現中的能力、觀念、品格也要求進一步發展。

2.強化學科實踐,收集表現證據

素養不只是知識與技能,更是在特定情境中,通過調動心理社會資源(包括技能和態度)滿足複雜需要的能力,它是間接的、動態的,難以監測的。因此,在明晰評價目標後,還要開展基於大概念、大任務的項目學習和主題學習活動,嘗試在課內外開展單元統整項目化學習和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爲學生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增加表現性評價,重點收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證據。

(1)課內進行單元統整項目化學習

筆者以浙教版(2023年)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互聯網與物聯網的安全”爲例,將該單元學習內容與電影《孤注一擲》相結合,讓學生在電影的真實情境中深入探索互聯網加解密及安全知識,並設計了涵蓋實踐操作與原理認知的表現性任務,在評價標準表的基礎上制訂出更詳細的評價量規,將素養目標細化爲可觀察、可測量的指標,通過導學記錄單、項目手冊、觀察記錄表等方式收集學生素養表現證據。

(2)課外開展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

除了課內評價,還可以將課堂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走進社會,讓課堂的知識和真實問題解決產生聯結,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進一步挖掘表現性評價的優勢。

例如,溫州市實驗中學設計“AI稻草人”加強校園安全文明秩序、甌海區實驗小學搭建“物聯網農場”實現校園農場智能化管理,這些都是跨學科學習形式的主題實踐活動,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涉及科學工程、信息科技等多個學科的知識,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表現慾望,同時,家長和社羣也參與評價過程,形成更完整的素養表現證據鏈,使學生的綜合素養評價更加立體全面。

3.構建數字平臺,生成素養畫像

表現性評價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的數據以及對數據進行分析,這無疑增加了評價工作的難度和挑戰。因此,可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技術的發展推動評價理念和方式的變革,對評價對象進行全方位監測,實現數據的全過程採集和及時反饋。

例如,浙江省推出的“中小學信息科技學科學習平臺”,目前已經涵蓋了主題教學、在線測試等功能,近期還實現了與物聯網學習平臺的無縫對接。平臺的持續迭代完善爲信息科技教師的教學與評價提供三項基礎的技術支撐:①多維度收集學習數據。這些數據包括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②可多個主體參與評價。允許教師、學生、家長等相關人員共同參與評價。③數據分析與反饋指導。具備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對學習數據進行自動彙總、清洗和整理,生成各種統計報表、圖表和可視化素養畫像,爲師生提供反饋和指導建議。

綜上所述,深入實施上述路徑以及對“四級指標、表現證據、素養畫像”的細緻挖掘,強化了以素養爲導向的多元評價體系,爲信息科技課程與評價的革新注入了新的活力。隨着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進步,支持評價的技術和平臺必將更加科學、精準、高效。此外,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創新技術也將與評價體系深度融合,爲學生打造沉浸式學習體驗,實現能力的全面評估。期待這樣的評價體系,能夠持續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與技能,創造更加美好的數字化時代和智能化生活!

相關推送:

(點擊跳轉至文章)

義教“信息科技”課程理解 | 聚焦信息科技素養,探索多元評價新路徑

義教“信息科技”課程理解 | 素養立意的小學信息科技分項評價實施策略

本文作者:

馮京和

浙江省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

魏雄鷹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

文章刊登於《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4年第06期

引用請註明參考文獻:

馮京和,魏雄鷹.聚焦信息科技素養,探索多元評價新路徑.[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4(06):16-18.

歡迎訂閱

點擊圖片即可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