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5 | 王愛勝:信息科技課程的新發展、新航向、新導向

新年伊始

奮楫揚帆,破浪篤行

展望2025

希望就在前方

信息科技課程:新發展、新航向、新導向

信息科技課程已豪邁地跨越了關鍵的2024佈局之年,正滿懷憧憬地迎接2025發展之年。2025年開篇即福祉盈盈,令人振奮的發展機遇猶如熠熠星辰閃耀於正前方,我們更需腳踏實地深耕教學教研,穩步前行。

科技並重:加速“純技術”教學蛻變昇華的新發展

憑藉精妙的課堂設計踐行教學活動,是落實新課標各項要求的必由之路。教師無疑是最爲關鍵的課標踐行者,上承課程標準之理念,下啓學生成長之重任。且不提在線學習、數據編碼、過程與控制、身邊的算法以及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嶄新內容蘊含的信息科技原理的深邃艱澀,亦不論弱化技術操作、編程代碼知識等產生的認知困境,僅從兩個教學課題的轉變,便能洞悉從技術向科技轉型的艱難。

例如,以往的《for循環》與《電子郵件的發送》課題,於技術學習範疇並無大礙,前者聚焦編程代碼學習,後者專注郵件操作技術掌握。然而,如今要轉型爲《利用循環結構進行自動控制》與《探究網絡數據的傳輸協議》,前者需依課標剖析算法的執行流程與成效,後者要領會網絡數據的傳輸原理,看似輕而易舉,實則舉步維艱。若不重視轉型,極易陷入教學困境:“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人工智能教育:開啓引領“深度學習”的時代新航向

人工智能教育,必成未來五年信息科技課程的主旋律。伴隨高中信息科技課程標準的即將問世與AI教育的大力推進,無論是以AI賦能應用爲先導,還是以AI算法認知爲主軸,抑或以AI模型訓練爲核心,各地各校分層分步、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必將如春花爛漫,爭奇鬥豔。

當下,生成式人工智能雖佔據AI主流,但受神經網絡訓練大模型所需人力、硬件、網絡、算力等資源掣肘,短期內難以達成全面培養創新創造者爲主的美好願景;再看通用人工智能,其前景光明乍現,已成爲大國角逐的新興賽道;再看智能體設計等,對於個人學習與生活的效能提升,或許更具貼合實際的應用價值。學習當始於認知事物的本質規律,進而探索應用創新的路徑,自然也會形成對原理的深度理解,如此方能學有所思、所悟、所創。無論是面對AIGC、AGI、ASI或別的什麼AI,學習與創造均需超脫知識教條學習的侷限,方能“海闊從魚躍,天高任鳥飛”。

實驗教學:精準錨定不同“實驗”類型的目標新導向

編程漸趨弱化,算法日益強化;大概念逐步退場,邏輯主線嶄露頭角;知識必然精簡,思維需要昇華;軟件趨於虛化,素養亟待提升……可供一線教學倚仗的在於項目式學習與實驗教學。以往,不少人深陷項目式學習氾濫的泥沼:“一切皆項目”。未來我們是否會重蹈覆轍,“一切皆實驗”呢?實驗一旦被濫用,其結果必然是效能銳減乃至阻礙學習。依據不同的實驗目標、實驗原理、實驗過程、實驗結果等,應對各類實驗加以甄別區分,這樣纔有助於我們規避“任務式”“項目式”“問題法”等僅需應用技術的陷阱,防止陷入“生搬硬套”“削足適履”的教學困境。

2025年,必將面臨各種競爭與挑戰,讓我們滿懷信心、步伐篤定地向着信息科技的璀璨未來一起奮勇前行吧!

開年專題預告

01 焦建利: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其教育應用前瞻(點擊查看文章)

02 熊 璋:信息科技課程與人工智能教育的協同發展(點擊查看文章)

03 汪 瓊:2025年,開啓數智教育新篇章(點擊查看文章)

04 李維明:2025:AI之於信息科技課程的話題(點擊查看文章)

05 鍾柏昌:凝心聚力迎接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春天(點擊查看文章)

06 王愛勝:信息科技課程:新發展、新航向、新導向

07 謝作如:2025年,對新一代人工智能教育的期待

08 吳俊傑:創客教育2025:用原始創新擁抱新質生產力

09 魏 寧:2025,讓數字技術更好地賦能學生全面發展

10 張勤堅:2025,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創新的N種可能

11 邱元陽:2025,變革的路口

陸續推送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