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經濟觀察 | 各地銀行信貸冷熱不均,科技、產業和金融的新三角循環漸露崢嶸

財聯社3月31日訊(記者 樑柯志)一季度即將結束,每年都轟轟烈烈的銀行信貸開門紅,今年呈現怎樣的格局?

財聯社記者近期多方採訪調研銀行業和相關機構人士瞭解到,一季度目前整體來看信貸需求相對“較平”,主要的特點是區域差異非常明顯:沿海省份信貸投放完成度較爲理想,科技、產業和金融的新三角循環運轉較爲順暢。內陸省份地區受制於經濟轉型較爲滯後,一季度整體的信貸落地並不理想。

多位沿海省份金融界和企業界人士表示,在“搶出口”和新三樣的帶動下,出口貿易和企業出海的情況“還比較好”,與之配套的跨境服務、外匯結算等金融需求“較爲頻繁”。同時,在1月以來核心城市地產交易企穩回暖、基建開工帶動下,所屬區域和行業的信貸需求在輕微上升。

而來自貴州、雲南以及廣西的多位銀行業人士則表示,目前開門紅情況不一,國股行的對公任務完成度較高,地方銀行零售業務完成較好。上述受訪人士坦言,第一季活躍的信貸方向除了政府項目和資源型國企之外,其餘一般企業信貸需求規模分散且總量不大,更無法與地產領域信貸沉澱缺口相比。

這一“總量較平、區域分化”的特點,也與近期金融數據總體上的“不溫不火”相呼應。央行最新公佈的2月份金融數據顯示,銀行體系對公貸款同比少增0.5萬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同比少增0.8萬億元;票據貼現和非銀貸款增長合計佔新增貸款的45%;企業新發放貸款平均利率3.3%,環比下降13bp。

3月信貸數據目前尚未公佈,但票據貼現的最新數據顯示整體信貸需求仍有待恢復。

沿海省份市場首季信貸投放完成度較好

多位沿海省份銀行業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一季度授信任務目前完成進度理想。

3月27日,一家股份行蘇州某支行信貸人士向財聯社介紹,對公業務在春節前基本完成一季度任務,從1月底到春節後,觀察到所屬貸款企業用款在陸續增長。應該與年初購入工業原材料用於生產有關。

在製造業大省廣東,廣州銀行某市分行業務人士3月29日對財聯社表示,今年以來的信貸投放行業主要集中在建築、汽車貿易和地產三個領域。與一季度當地基建和地產回暖,以及新能源汽車出口貿易需求上漲有關。

3月29日,某頭部股份行深圳分行戰略客戶部人士表示,近期爲新能源類大型企業客戶出海業務提供金融服務方案,包括直貸、貿易融資和外匯資金池管理,項目規模一般都比較大。

近期年報業績會上,部分大行透露了今年信貸投放進展,也從側面可以印證相關的市場需求。在2024年業績發佈會上,交通銀行相關負責人透露,該行2025年對公信貸投放的計劃增量是4800億元,但是,截至2月末對公貸款已經實質增長接近2000億元,開門紅進度相對可觀。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部分股份行、城商行位於廣西和貴州的分行,由於大行的強勢下沉戰略,在對公業務上處於弱勢和陪跑的地位,加上多數地級市經營貸、按揭的縮量,部分地級市分行並沒有完成一季度任務。

某城商行桂林分行負責人對財聯社表示,第一季度重點推進文旅酒店更新換代貸款以及當地出口型小型製造業貸款,但是總體規模都不大,距離任務還有一段距離。個人業務雖然存款完成,但是一季度新增按揭只有個位數,個貸任務也無法完成。

某股份行昆明分行大客戶部人士對財聯社表示,從全行來看,西南省份的開門紅信貸情況排名靠後,當地的對公貸款主要在資源行業和基礎設施類企業比較多,還主要靠集團資源才能與大行、政策性銀行直接競爭。

科技、產業和金融新三角循環正在重構

多位接受採訪的銀行人士對財聯社表示,今年一季度信貸投放中最大的體會,是感受到科技、產業和金融新的三角循環正漸露崢嶸。

上述股份行蘇州地區人士即認爲,目前越來越多的客戶已經意識到,無論是創業還是企業轉型,如果與高科技領域結合或者掛鉤,在銀行、在資本市場就會獲得更好的政策、利率等各種便利條件。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近期多家銀行披露年報或召開業績交流會,相關數據顯示科技類信貸的餘額增幅均較爲明顯。截至2025年2月末,興業銀行科技金融貸款餘額超萬億元。此外,截至2024年末,中信銀行科技金融貸款餘額達5,644億元,同比增長19.3%;中行科技金融貸款同比增長29.67%,共爲10.29萬家科技型企業提供1.91萬億元授信支持;建行科技相關產業貸款餘額超3.5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餘額2.84萬億元,增幅26.63%。

興業銀行董事長呂家進在3月28日業績發佈會上,也再度提及該行在2021年就認識到地產、基建、金融的舊三角循環難以爲繼,必須向產業、先進製造業、科技領域來轉變,因此決定及早部署科技、產業和金融新的三角循環。

對於下一季信貸投向,東海證券報告認爲,後續信貸發力的方向或會聚焦於優化結構。居民領域向消費、經營性信貸傾斜,對公領域向科創、綠色、小微企業信貸傾斜,以配合消費、科創、民生等領域的支持性財政、產業政策組合。

區域與行業信貸需求差異或爲正常過程

多位接受採訪的機構分析人士認爲,當前地區和行業的信貸需求差異,或屬於經濟恢復從局部到全局擴散的正常過程。

3月27日,東亞期貨首席經濟學家景川對財聯社表示,2025年1-2月份,中國經濟數據顯示政策波繼續發揮作用,對經濟有一定的託底作用。其中工業生產增長較快,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繼續保持高景氣狀態。

宏觀經濟數據亦顯示,1-2月工業生產確實在加速恢復:製造業增長6.9%,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6%;1-2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4.1%,比上年全年加快0.9個百分點。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5.6%,製造業投資增長9.0%。

此外,1-2月份,出口38812億元,增長3.4%;進口26551億元,下降7.3%。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8.6%,其中第二產業用電量增速達12.4%,成爲主要驅動力,側面顯示工業生產在恢復。

3月28日,南方某省能源國企財務負責人向財聯社證實,1月以來,該企業包含新增發電機組的總髮電量同比有所增長。同時,監測到併網電價有小幅下降,意味着用電企業的成本支出有所減少,有利於利潤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