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房企債務重組加速,“展期+削債”漸成趨勢

2025年一季度,房地產行業迎來債務重組的關鍵窗口期。

據克而瑞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2月底,已有59家出險房企在債務重組或破產重整方面披露了進展,其中共有39家房企披露了債務重組情況,13家完成了全部或部分的債務重組。

進入3月後,房企重組進程顯著提速。3月13日,世茂集團發佈公告稱,境外債務重組計劃已於當日獲得香港高等法院批准,並已達成所有計劃條件;3月17日,龍光公佈其整體境內債務重組方案,方案涵蓋21筆債券,本金餘額合計219.62億元......

然而,重組進程的加速度仍然難以掩蓋行業生存狀態的“溫差”。當頭部房企手握優質資產與政策資源撬動債務困局時,部分中小房企仍在債權人清盤申請與資產賤賣中艱難掙扎。

行業分化加劇

在政策工具箱與市場信心的雙重加持下,目前部分頭部房企已結合自身情況探索出了多條突圍路徑。

如龍光集團重組方案中的資產抵債選項,包括實物資產抵債和財產權信託份額抵債兩種模式。抵債的資產包括自持商業、寫字樓、酒店、可出售住宅等,分佈於深圳、成都、南寧等地。

而在財產權信託份額抵債模式下,龍光集團擬以每100元債券面值可申報登記25元價值的實物資產,投資人直接兌換;信託模式下,每100元債券面值可申報登記30份信託份額,投資人享有多項資產收益權,且龍光集團設置到期收購安排,保障回收確定性,信託期限預計第3至5年分配資金,並含0.5%的頭部現金。

世茂集團也爲債權人提供了短期工具、長期工具、強制可換股債券、不同工具的組合四個選項,以滿足計劃債權人的不同偏好,贏得債權人的妥協。

與頭部房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部分中小房企既要應對債權人提高的擔保要求,又面臨三四線城市資產貶值導致的處置困境。

如閩系房企正榮地產,於2022年2月宣告美元債違約,正式進入出險房企行列。2023年11月,正榮地產對外披露了境外債務重組方案,當時涉及重組金額約爲10.57億美元,但這兩年間重組進程一再拖延,最終在今年1月宣佈境外債務重組支持協議失效。

寶龍地產也在2月底公告稱其重組部分條件仍未滿足,導致重組生效日期未能在截止日期前落實,重組計劃因此失效。在境外債重組計劃失效後,子公司更在近日遭債權人提出清盤申請。

分化背後的核心邏輯在於資源上的差異,頭部房企持有核心城市商業、住宅等硬資產,抵債價值易獲認可;中小房企的項目更多位於三四線城市,去化難度較大,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喪失債權人的信任。

並且,在發債端,據克而瑞統計數據,2024年國央企的發債量爲1911億元,同比下滑了29%;民營企業發債量爲191億元,同比大幅下降82%;混合所有制房企發債量爲107億元。可以看出各類房企的發債量均出現了一個大幅的下滑,但民企發債量降幅最大。

“展期+削債”成趨勢

值得關注的是,本輪債務重組呈現策略性轉變。

相較於過去以展期爲主的“時間換空間”模式,當前房企更傾向採用折價贖回、強制轉股等削債手段從源頭上減負,“展期+削債”漸漸成爲一種趨勢。

如碧桂園1月9日發佈的境外債重組公告,其核心目標是減少境外債務最多116億美元;債務到期時間最長可延長至11.5年;重組後的加權平均借貸成本從重組前的每年約6%降低至重組後的每年約2%。

融創中國的債務重組方案中,創新組合了現金要約收購、股票及/或股票經濟收益權兌付、以資抵債、留債展期4種選項,且無任何強制選項,爲債權人提供了多元化收益及退出機制;成功削降了超過50%的境內公司債務,留債部分最長展期達9.5年,且5年內不再有兌付壓力。

東方證券分析認爲,在新房銷售尚未止跌企穩以及資產不斷折價的情況下,償債壓力較大的房企將加速債務重組進程,且削債比例提高可能是普遍趨勢。除了進行債務重組以應對眼前的償債壓力,調規、換地也有助於房企提升新房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快銷售去化,從而回籠資金,增強償債能力,但銷售端持續改善需要過程。

另外,據克而瑞研究指出,由於目前大多數出險企業現金流十分緊張,同時資產價值縮水或者已被抵押質押,能夠用於抵債的優質資產不多,“債轉股”便成爲了大多數房企重組的標配。

如遠洋集團的方案中,在重組生效日期落實後,公司將發行強制可轉換債券及永續權益總額的強制可轉換債券。初始發行金額估計約爲40.18億美元,最多可轉換73.9億股。

中國奧園發行新融資工具對境外債務進行置換,包括4只共計23億美元的新債務工具,以及14億股普通股、1.43億美元無息強制可轉換債券和16億美元永續債。

華夏幸福則搭建了“幸福精選平臺”和“幸福優選平臺”,以平臺股權抵償超400億元債務,債權人可選擇持有股權或折價退出。

“折價回購、債轉股等方式能夠從源頭減少債務,有助於企業真正走出債務危機,可以爲房企爭取恢復流動性的時間,以換取未來企業價值回升以及償還債務的空間”,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劉水指出。

政策支持力度空前

2024年房地產融資政策進一步寬鬆,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來,政策端通過“白名單”機制、銀團貸款、債券融資工具等組合拳,爲房企注入流動性。

在1月份金融監管總局召開的2025年監管工作會議指出,2024年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落地見效,“白名單”項目審批通過貸款超5萬億元,全年累計處置不良資產超3萬億元。

去年10月,央行推出專項再貸款支持政策性銀行收購存量土地,地方政府通過專項債回收閒置土地;11月自然資源部發布《關於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收回收購存量土地的通知》,爲各地啓動開展收回收購存量閒置土地提供政策指導和工作依據。

3月19日,自然資源部、財政部聯合再發布通知,從發債要求、資金使用主體、完善專項債申報審覈流程等方面,明確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土地儲備有關細則,更好發揮專項債券穩經濟、促發展的積極作用。

通過專項債收儲,地方政府可直接回收企業無力開發的閒置地塊,既可以改善房企流動性壓力,幫助“困難”房企;同時,也可以短期內減少土地供給量,從源頭上降低庫存,有利於促進市場止跌回穩。

不過,政策支持雖幫助房企贏得時間窗口,但債務重組後這些房企能否真正“上岸”,仍面臨多重挑戰。

比如在境外債重組進程中,優先級債權人(如銀行、信託)與普通債券持有人訴求差異顯著。再如資產處置與再融資的難題,出險房企的核心資產多已被質押或查封,處置週期較長、折價率高。還有就是,房地產行業尚未走出弱週期,市場下行壓力依然存在。

此外,從到期債務規模來看,2025年仍然是房企的償債大年。

克而瑞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房企債務到期規模達到5257億元;其中三季度將是償債高峰,到期規模達1574億元。若銷售市場長期低迷,已經實現債務重組的房企仍將面臨債務再次違約。

2024年房企債券到期規模達4828億,而發行規模僅有2158億,房企無法通過“借新還舊”覆蓋到期債務。而由於近年來不少房企選擇將債務展期或置換,在此背景下2025年房企的債務壓力同樣較大。

東吳證券研究指出,2025年或迎來房企的債務重組高峰,部分房企有望通過債務重組度過短期現金流危機。

而在短期現金流壓力得以緩解後,中長期房地產公司仍需依靠自身實現穩定經營並逐步增長,而具備優質商業資產以及多元化佈局的房地產公司,有望率先通過其多元化策略及資產運營能力實現經營修復,並藉助REITs重啓融資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