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戶只要8萬就成防震宅 新北房屋「弱層補強」方案已覈准65棟

新北市新莊區自立街上、思賢國小對面的5層樓透天厝樑住結構受損,有熱心住戶協助奔走,終於在前年9月動工,去年1月補強完成。每戶花費約8萬就換來結構變安全的房子,當時成爲新北弱層補強完成第一案。本報資料照片

面對都更推動難度高、整合期漫長,新北市近年積極推動「弱層補強」作爲替代方案,藉由補強老舊建築一樓結構,提高建物整體抗震能力。新北市工務局統計指出,截至今年4月底,新北已有65棟通過補助覈准,其中5棟已完工、5棟開工中。

工務局指出,弱層補強的最大優勢在於施工快速、費用相對低廉,且原則上不影響住戶日常生活,「大多數情況下住戶不必搬家」,有助提高居民參與意願。補強作業主要針對建物一樓增設剪力牆或鋼構支撐,強化結構穩定度。

工務局統計,覈准案件中以板橋最多達21棟,中和10棟、八里8棟次之,另有瑞芳與淡水各2棟、新莊1棟已完工,土城3棟、汐止2棟正在施工,其餘案件正進行設計或審查程序。依規模大小不同,完工時間約需3至6個月。

臺北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宋裕祺指出,臺灣過去有段時間政府鼓勵一樓設爲停車場或開放空間,導致牆體支撐少、結構相對薄弱,「一遇地震,一樓就成爲最脆弱的斷點」。這類建築俗稱「軟腳蝦」,如能透過補強支撐結構,確實能有效提升整體抗震力。

他坦言,弱層補強雖然在技術面已日趨成熟,但推動仍面臨整合困難,「尤其一樓若是住家,住戶常有疑慮,會覺得補強很好,但『不要補在我家』,這是目前推動最大瓶頸之一。」他強調,相較都更雖能一次更新結構與價值,但談判整合往往曠日廢時,弱層補強反而成爲實用可行的中繼方案。

宋裕祺也肯定新北市推動成果,他說,目前全臺皆有推動類似政策,但實際願意申請的民衆仍有限,新北市能覈准逾60案,推動效率已是各縣市前段班。

他提醒民衆,弱層補強雖能提升結構安全,仍有其限制,並無法完全符合新制耐震標準,「願意申請的居民,應有基本風險認知與配合度,才能讓這項政策發揮最大效益」。

新北新莊區自立街上、思賢國小對面的5層樓透天厝,該建物屋齡35年,在1樓開金紙店的業者李麗芬在當地租店面30年,她說,弱層補強後,騎樓柱擴柱後變「粗勇」,對成果很滿意。本報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