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吃緊 急診塞車年底恐重演

若醫護人力吃緊問題未解決,急診壅塞年底恐怕又要重演。圖爲病患與家屬在急診室等待治療。(本報資料照片)

520醫療政策挑戰

今年春節後,大量病患涌現,急診醫學會發文示警,醫院壅塞問題達「前所未見」程度。醫療現場如臨大敵,病患無病牀住院,有人在輪椅上打點滴,甚至躺在地上急救。近期天氣轉暖,急診問題舒緩,但因急診壅塞年年發生,若人力無從舒緩、醫院沒有開出好條件,年底恐怕又要重演。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說,臺灣勞動力越來越少、老人越來越多,政府喊了很多口號、開了很多會,但第一線人員卻感覺似乎只是想撐過低溫時期。但氣溫低就診人數多,這是年年上演的問題,若人力無從舒緩、醫院沒有開出好條件,恐怕年底急診又會塞車。

臺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顧問陳玉鳳指出,每年2月護理國考結束後,4月會補進一批人力,但今年4月全臺卻僅增加68名護理師,3月更有548人離職,創5年來最高紀錄。衛福部統計,截至今年4月,全臺護理人員執業率爲62.3%,只比去年同期增加0.1個百分點,留人政策毫無起色。

「三班護病比沒有落實,大家根本不想回來。」臺灣醫療工會聯合會副理事長郭蕢瑩表示,三班護病比政策上路一年來,以全院平均人力採計,白班出院病人多,拉低平均醫護比,美化了數字,不符合實際情況,且急診等單位未規範護病比,醫院甚至把護理長、護佐、書記都算進去,「數字當然漂亮」。

郭蕢瑩批,賴總統選前承諾要入法,現在又改口今年9月,根本是「騙肖仔」,現在護理人力不足,很多人即使生病、發燒還是抱病上班,「賴總統難道非得等到人都走光了纔要想辦法?」

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分析,疫情後護理人員離職現象,因今年各醫院加薪等政策有暫緩情形,但受到少子化影響,年輕一代投入第一線護理人力沒有顯著增加,即使薪資提高,但護理師職場選擇多元化,長照、航空、保險或企業健康等職場都可去,投入醫療人力沒有變多。

另一方面,國內醫院關牀問題持續未解,但包括屏東榮總、高雄岡山、臺北蘆洲等區的醫療機構,卻都將增加病牀,南部地區2年覈准增開逾千牀。洪子仁表示,政府在思考醫療可近性的同時,卻造成醫療人力分散,加深人力不足窘況,恐重演大學倒閉現象,呼籲政府重新審視區域聯防計劃,讓全國病牀數量合理配置,避免醫事人力分配不均。

政府大力推動分級醫療,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說,目前尚未看到分級醫療成效,建議將大醫院下轉的輕症個案視爲剛性需求,避免打折、斷頭支付。分級醫療的落實更要列入評鑑指標,例如大醫院門診超過55%、急診病患停留時間過長,就應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