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潮起萬象新!臨沂錨定省域副中心書寫高質量發展答卷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宗兆洋 李其峰

一紙文件,激盪起發展的千層浪。

日前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首次明確提出“推動有條件的省份培育發展省域副中心城市”。這一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正在全國範圍內掀起新一輪發展機遇的激烈競逐。

對山東臨沂而言,這份“政策禮包”的到來恰逢其時,但這絕非偶然的幸運降臨,而是其深厚發展積澱與獨特城市稟賦共同鑄就的必然結果。這座承載着紅色記憶、坐擁千萬人口的臨沂,正以時不我待的勁頭,將戰略機遇轉化爲跨越發展的磅礴動能——街頭車流織就活力圖景,商城貨棧連通南北東西,產業園區升騰創新熱氣,一幅“從大到強、由富到美”的畫卷正在魯南大地上徐徐鋪展。

實力築基:從“人口大市”到“經濟強市”的硬核跨越

穿行於臨沂街頭,最直觀的感受是“大”。作爲山東面積最廣、人口最多的市,臨沂擁有超過1100萬常住人口。但“大”只是表象,臨沂早已跳出人口紅利的淺層認知,用厚重的經濟基底撐起經濟強市的骨架。2024年,全市生產總值突破6555億元。難能可貴的是,這座革命老區城市的經濟增速連續多年跑贏全省平均水平,韌性十足。

“現在客戶來考察,開口常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們臨沂比想象中現代化多了’。”華星工程機械有限公司一位經理的感慨頗具代表性。企業剛剛入選省級“專精特新”名單,產品已成功打入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

在臨沂,像華星機械這樣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不在少數,從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研發,到生物醫藥創新,多個百億級產業集羣正在這片土地上茁壯成長。而“黨羣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在和平年代已轉化爲政企民高效協同、共謀發展的強大合力,成爲驅動經濟騰飛的深層動力。

商貿與物流是這座城市的發展又一命脈。夜幕初垂,臨沂商城依舊熙攘。來自天南地北的貨車排成長隊,靜待將“臨沂製造”發往每一處需要的角落。“我跑過那麼多地方,就沒見過哪個地級市有臨沂這麼大的場面,好多省會都比不了!”常年往返浙魯的貨運司機王師傅感嘆。數字是這座城市作爲“中國物流之都”的最佳註腳:市場交易額常年穩居6000億級,物流總額突破萬億,一百餘處專業批發市場、超10萬個商鋪與攤位,構築起全國最大的市場集羣。更令人矚目的是其物流效能——臨沂物流網絡覆蓋全國所有縣級以上城市,成本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下午訂貨,明早就能到江蘇客戶手中。”文具批發商李老闆說道,“這就是臨沂速度。”

堅實的產業基礎和高效的流通體系,爲臨沂的崛起奠定了物質基礎。然而,這座城市的雄心遠不止於此,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價值,正在國家層面獲得重新審視和認可。

戰略定位:從“區域支點”到“副中心”的定位轉變

臨沂的雄心,早已寫入頂層設計。

早在2023年在國務院批覆的《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中,臨沂就被明確定位爲“區域副中心”,其在全國發展戰略和山東經濟版圖中的支點作用,獲得國家層面的認可。

“這不是偶然,而是長期積澱的必然。”臨沂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臨沂在戰略層面的佈局持續加碼:啓陽機場改擴建工程穩步推進,建成後年旅客吞吐量將躍升至500萬人次,有效拓寬對外聯通能力;建成旅遊公路1400公里,齊魯風情5號路、濟青中線國際風情主題服務區獲評六部委全國第二批交通與旅遊融合發展示範案例;微山島環路旅遊公路等4個項目獲評國家首批精品旅遊公路,數量全國第一。

商城國際化、數字化建設取得突破。現代物流城一期投運,1653家企業“喬遷新居”,物流總額突破萬億,成爲重要里程碑。國際範愈發凸顯:舉辦國際採購商大會,全年接待境外採購商3.1萬人,2000餘家企業赴中東、中亞、東南亞開展經貿對接。新建海外倉9處,跨境電商進出口預計280億元、增長30%。

“臨沂商城·中國大集”Chinamarket數字商貿綜合服務平臺、物流大數據平臺建成投用,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沂鏈通”平臺直連上海票交所,業務規模達100億元。新增年交易額過億元產業互聯網平臺5家,網絡零售額預計820億元。郵政快遞業務量完成24億件,成爲北方第3城。臨沂入選全國物流數據開放試點,爲全省唯一。

這些前瞻性投入正逐步轉化爲現實的發展優勢。目前,臨沂市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突破3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四百萬,躋身全國前列。公共服務能力同步提升:6家三甲醫院提供優質醫療保障,近20萬高等教育在校生爲城市注入創新活力,民生支出持續佔財政總支出80%以上……這一切,正持續強化臨沂作爲區域中心城市的綜合承載力與輻射力。

戰略區位的“天時地利”與超前佈局的“人和”因素相結合,讓臨沂的副中心之路水到渠成。在此基礎上,這座城市正致力於完成一場從體量優勢到質量優勢的關鍵蛻變。

邁向新徵程:從“單點突破”到“全域引領”的質變昇華

面對“省域副中心”這一新機遇,臨沂正以創新爲引擎,全力推進由“大”轉“強”的質變。在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座千億級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基地正在加速成形,除了華星工程機械,更多“專精特新”企業在此集聚。“我們不再滿足於產業鏈中游的‘代工’,而是要向核心技術、自有品牌的上游攀升。”開發區管委會負責人的話,道出了臨沂產業轉型的決心。

創新驅動的成效已然顯現:截至目前,臨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0%,創新成果正加速轉化爲發展動能。未來五年,臨沂更錨定“4個千億級先進製造業集羣”目標,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製造等前沿領域,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連年增長,爲高質量發展裝上“新引擎”。

這樣的轉型浪潮背後,離不開臨沂強大的民營經濟生態所提供的澎湃動力。十萬多個商戶攤位背後是無數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形成了“百姓經濟”的磅礴力量。這些在完全市場競爭中摸爬滾打出來的企業家,敢闖敢試、務實肯幹,構成了城市最深厚的內生髮展動力和最牢固的經濟基底。正是這種“自下而上”的草根創新精神,爲臨沂的產業升級提供了最廣泛的微觀基礎。

這種“政府創造環境,企業創造財富”的良性互動模式,有效地將歷史、地理和民間的潛在優勢,系統性地轉化爲了現實的發展優勢。基於這些優勢,臨沂的未來圖景愈發清晰。“省域副中心,關鍵在‘副’更在‘中心’——既要自身強,更要帶動周邊一起強。”作爲魯南經濟圈的核心城市,臨沂正主動構建協同發展機制:在基礎設施上,推動與棗莊、濟寧等城市的互聯互通;在產業上,開展產業鏈協作配套,讓“臨沂製造”與周邊“產業集羣”形成互補;在生態上,攜手共保沂河、沭河生態廊道——一系列舉措,正推動臨沂從“區域增長極”向“全域引領者”轉變。

從革命老區到區域副中心,再到省域副中心,臨沂的每一次跨越都非偶然。其背後,是歷史文化積澱提供的精神動力,地理區位賦予的戰略價值,草根經濟孕育的內生活力,以及政府長期秉持的治理智慧共同作用的結果。如今,國家戰略的明確,正是對這座早已在路上、並做好了充分準備的城市的最佳認可。當所有這些要素匯聚在一起,這座千萬人口量級的城市迎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便成了一種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