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哈衝突啓示:美怎守住臺海?3大教訓「防落入陸陷阱」
以色列與哈瑪斯的衝突不僅是中東悲劇,更爲美國與印太安全敲響警鐘,特別是臺海局勢。(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兩年前,哈瑪斯突擊部隊越境攻擊以色列,綁架與屠殺平民,震驚全球。2023年10月7日的慘劇,被視爲以色列自大屠殺以來最嚴重的猶太人集體屠殺。然而,以色列的遭遇不僅是中東悲劇,更爲美國與印太安全敲響警鐘——特別是臺海局勢。
《華爾街日報》報導,觀察人士指出,以色列在戰前陷入「戰爭不會發生」的錯誤認知,把加薩視爲慢性卻可控的問題,交由外交與情報部門處理,而非全民迫切的安全危機。當哈瑪斯多年來公開擴充火箭庫存、測試邊境防線時,以色列政軍高層卻選擇輕描淡寫,直至戰火爆發才付出慘痛代價。
這樣的警訊,正是美國在處理臺海問題時必須避免的陷阱。
中國大陸已明確表示,2027年前要具備以武力奪取臺灣的能力。它正積極擴充核武庫、建造能觸及全球的導彈、加快海空軍現代化,並囤積原材料。據前副國安顧問波廷傑(Matt Pottinger)分析,中共領導層甚至在公開文件中稱此舉是爲與美國「備戰」。
與以色列曾忽視哈瑪斯的準備類似,美國與盟邦正從華盛頓、東京、臺北遠距觀察北京打造入侵艦隊、測試防空系統。若繼續自我安慰,無異於重演「明日之戰」的錯覺。
以色列曾試圖透過經濟讓步來緩和哈瑪斯,包括允許卡達資金流入、核發勞工許可,甚至提供免費電力。然而更舒適的哈瑪斯並未變得溫和,反而挪用數十億美元援助資金髮展軍備,最終在開戰第一天便焚燬以色列提供的邊境通道。
專家指出,這與部分美國人仍相信「透過市場準入能安撫北京」的想法如出一轍。然而,中國的工業體系具有雙重用途,美國消費者資金與先進技術輸出,實質上正強化中國的軍事實力。資助對手,不會換來合作,只會培養出更強大的敵人。
以色列曾將火箭襲擊稱爲「小雨」,甚至淡化真主黨搭建帳篷侵入領土的挑釁,錯誤地將紅線當成可被測試的「粉紅線」。這種姑息養奸,最終導致了邊界全面崩潰。
對美國而言,南海挑釁、網攻與經濟脅迫,乃至俄羅斯在歐洲的灰色地帶戰爭,都在考驗「紅線」的真實度。若未能果斷迴應,地緣政治後果將如同不斷累積的赤字支出——今天換來虛假平靜,明日則需付出更大代價。
儘管以色列黨派政治激烈,但在2023年10月7日之後,全民展現出跨越族羣、宗教與政治立場的凝聚力:商界領袖下田替補勞動力,猶太人、穆斯林、基督徒與德魯茲人共同投入國防與醫療。正是這種社會團結,支撐以色列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對美國而言,或許能避免清算之日的唯一辦法不是經濟利益交換,而是堅定的嚇阻力量與內部團結。當臺海危機真正到來,美國能否放下內部的政治爭執、身份矛盾與社會撕裂,攜手並肩,將是決定未來走向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