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陸海空「無人軍團」戰力大解密 臺海防衛面臨落後陷阱

大陸93閱兵,出現大量無人機,無人坦克裝甲,甚至還有無人潛艇。(示意圖,新華社)

中共將在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日舉行盛大閱兵。從近日綜合預演中,一系列新式武器裝備曝光引發全球關注,其中最令人矚目的,莫過於圍繞「無人」二字所發展的全方位作戰能力,從陸地、空中到水下,解放軍的無人戰具與反制手段正形成一套完整的作戰體系,而面對這股新興戰力,國防部前視察盧德允直言,國軍在防衛戰略與武器發展上,正處於一場亟需加速的賽跑。

地面部隊方面,出現無人全地形突擊車,車上配備火箭或飛彈發射器,能擔負前線偵察與火力支援任務;無人排雷車則能有效減少人員傷亡,在危險區域爲部隊開闢道路。盧德允表示,值得一提的是,多款「機械狗」與「機械狼」也加入閱兵隊伍,這些仿生機器人將能協同步兵進行地面作戰,尤其是在複雜的城市巷戰中,其偵察與突擊能力將爲解放軍提供戰術優勢,而這也與國軍日前漢光演習所着重的城鎮戰科目形成強烈對比。

在防空領域,從彈砲合一的防空系統,到能夠機動部署的防空戰車,都顯示其試圖建構小區域防空網,有效反制日益普及的中小型無人機。此外,高功率微波、定向導能雷射等新概念武器也出現在閱兵陣容中,這些裝備旨在透過電磁干擾或能量燒燬,癱瘓來襲的無人機羣。盧德允指出,這反映出在俄烏戰爭中,無人機成爲戰場主角後,解放軍對於無人機威脅的重視程度。

大陸93閱兵出現疑似無人潛艇展示。(翻攝中天新聞)

大陸93閱兵出現無人坦克,無人裝甲。(翻攝中天新聞)

而預演中出現的巨型無人潛艇,其細長的身形令人聯想到俄羅斯的「波塞冬」核動力魚雷。盧德允分析,這類水下無人載具可能具備長航程與長時潛伏能力,旨在遠離中國近海的西太平洋第一、第二島鏈,甚至夏威夷一帶,執行反介入/區域拒止任務,抵消美國在水下戰力上的優勢。

面對中共無人化戰力的快速崛起,反觀國軍,雖然已意識到無人機的重要性,但整體進展仍顯遲緩。盧德允認爲,傳統思維將無人機視爲必須悉心維護的「裝備」,而非可以大量生產、用於戰場消耗的「彈藥」,這種觀念上的落差,導致國軍在無人機的研發與部署上裹足不前。儘管國防部與美國新創公司展開技術合作,試圖急起直追,但操作員的訓練、可靠度的提升以及戰術運用上的突破,仍是國軍當前亟待解決的課題。

盧德允強調,俄烏戰爭的經驗已證明,無人機不再只是輔助工具,它已成爲偵察、攻擊、補給甚至防禦的核心戰力。一個小型的作戰單位,每天可以消耗數十架無人機,用以遲滯敵人攻勢或提供火力支援。而國軍若仍沉迷於傳統的大砲、戰車等武器思維,無疑是「想用過去的武器打贏未來的戰爭」。

中共的無人軍團正步步逼近,其目的昭然若揭:在未來的臺海衝突中,運用無人裝備與國軍進行逐街逐巷的城鎮戰。盧德允表示,國軍必須正視這一挑戰,加快無人機的發展步伐,將其視爲戰場消耗品,並在戰術思維與人員訓練上進行全面革新,才能在未來的實戰考驗中,找到應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