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治療手足口病的驗方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71、柯薩奇病毒A16和其他人類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見傳染病,最常見於5歲以下兒童。大多數患兒症狀輕微,以發熱,手、足、臀或口腔等特徵性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爲主要症狀,少數可出現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神經源性腦水腫和心肌炎,個別重症患兒病情進展快,可導致死亡。
手足口病屬於中醫學“瘡疹”“皰疹”“痘疹”“溫疫”等病證範疇。本病外因爲感受時邪,內因爲小兒臟腑嬌嫩,衛外功能不足;病機爲邪蘊肺脾,外透肌膚,病位在肺脾。典型皮疹表現爲斑丘疹、丘疹、皰疹,皮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疹內液體較少;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時可見瘀點、瘀斑。中醫治療該類傳染病歷史悠久,經驗豐富,標本兼顧,能有效改善患兒症狀、縮短病程、減少併發症、改善預後。
患兒劉某,男,4歲,2025年7月2日來診。
發熱一天,納呆,哭鬧時作,偶有嗆咳,小便正常,大便未行。舌紅苔厚膩,脈弦滑略數。刻下體溫:38.3℃,查體發現上顎部充血色紅有潰瘍,足趾趾間部位、手掌、面部散在紅色浸潤性斑丘疹。有手足口病患兒接觸史。
診斷:手足口病(邪犯肺脾證)。
治法:疏肝泄熱,行氣化滯,解毒利咽。
方用四逆散合當歸補血湯加味:柴胡18g,麩炒枳殼9g,赤芍9g,甘草6g,當歸3g,黃芪15g,牛蒡子9g,炒萊菔子12g,焦山楂9g。取3劑,日1劑,水煎服。黃連解毒湯加味煎液外塗體表皮疹部位。囑清淡易消化飲食,保持患兒情緒舒暢。
7月5日二診:患兒已不發熱,皮疹趨於好轉。上方柴胡減量至12g,取5劑,日1劑,水煎服。
隨訪患兒痊癒,居家隔離。
手足口病發病部位手足口臀皆爲人體末端部位,四逆散方證亦是以四肢厥冷、胃腸功能紊亂等爲主要表現的肝鬱氣滯、肝胃不和證,根本病因爲陽氣得不到正常輸布,氣機不暢。結合新疆爲“西北燥證”之地,氣候乾燥,熱盛兼燥,從燥化熱,故臨牀發熱患兒較多。“燥易傷津”,夏季高溫天氣,氣隨汗泄,津血同源,傷津耗液,津不上承,故咽喉潰瘍紅腫澀痛。依據中醫“因時制宜”及“整體觀念”理論,謹守病機,以方證相應理論爲指導,一證一方,從中焦氣化出發,達到行氣活血、益氣養血、扶助人體正氣驅邪外散之目的。、
該案四逆散湯方重用柴胡疏肝泄熱,亦疏肝解鬱而透達陽氣;麩炒枳殼易枳實主降,行氣散結而宣通胃絡;赤芍易白芍疏泄經絡中之血脈,與甘草合用制肝和脾而益陰緩急兼涼血解毒;加入焦山楂以消食化積、酸甘斂陰;牛蒡子解毒利咽;炒萊菔子下氣通腑,腑以通爲補;甘草調和諸藥、解毒利咽,用至6g兼調和藥味。合用當歸補血湯宗“春夏養陽”之旨,春夏玄府開泄,氣易耗散,汗血同源,汗出血虛,患兒尚幼,易虛易實,不虛而補,先其時服藥,益氣養血,顧護正氣。臨牀治療時囑以米麪粥清淡飲食,充養中焦,顧護脾胃,益其津液,使邪氣去而正氣不傷,爲臨牀治療疫癘之疾的常用法寶。複診患兒已不發熱,柴胡減量,原方治療。
本文摘自中國中醫藥報,作者茹立良、王曉斌、阿爾祖古麗·毛拉、合妮古麗·買買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英吉沙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