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颱風吹壞15萬片光電板 泡在水裡有毒嗎?臺灣回收量能大考驗

圖片來源 邱劍英攝

【文 劉光瑩】

7月上旬,丹娜絲颱風重創南臺灣,高達17級陣風,讓位於滯洪池等水面的光電板受創嚴重。儘管這佔臺灣整體受損光電板的總量小於1%,但在水面被吹到像是一團抹布的光電板,還是讓人觸目驚心。

環境部粗估,受創光電板多達15萬片、約2800公噸。這數字,相當於過去5年全臺廢棄量的總和。

一座光電場就佔總廢棄量三分之一

尤其是嘉義縣新塭滯洪池,堪稱這次颱風後受損最嚴重的水面光電場址。光這一個案場,排出的廢棄光電板就佔了總量的三分之一。

這場颱風,殘酷地凸顯了臺灣水面光電場的脆弱性,以及回收體系的吃緊。

對於外界擔憂廢棄光電板泡在水中會釋出有毒物質,丹娜絲風災後處理廢光電板量最多的廠商、鴻升總經理鍾佳勳解釋,光電板發電模組的組成主要是鋁框、玻璃、用來貼合的EVA膠膜,不含粉類與化學物質。

他以半導體業比喻,「就好像半導體制程清潔用的氫氟酸是劇毒沒錯,但中和後產出的固體是氟化鈣,而氟化鈣就是牙膏的成分。」

他強調,同樣道理,光電板也是固體,除非長時間暴露在強酸、強鹼等極端環境下,否則不會釋出有毒成分。

全臺覈准回收業者僅4家

根據環境部提供資料,全臺目前核準可處理廢棄光電板的業者僅4家。看似不多,因爲這跟供需有關。

臺灣大量建置太陽光電場,也不過是近10年來的事,過去從沒有大量廢板需要處理,「經濟規模還沒起來,」鍾佳勳說。

這4家業者總計每月最大處理量能4400噸,假設他們都順利跟開發商簽約,又窮盡洪荒之力、把所有可用產能都貢獻給光電板,勉強可應付丹娜絲颱風排出的廢光電板。

未來10年光電退役潮,挑戰已逼近

然而,覈准可處理量能,也是眼前挑戰。鍾佳勳坦言,添購設備不過是開始,他還得先跟地方政府申請,獲得核可增加每月可處理量之後,才能一切合法。針對這點,環境部循環署副署長林健三強調,環境部正積極協助廠商與地方政府溝通,希望加速腳步,儘速解決問題。

儘管這次是天災意外造成廢棄光電板爆量,鍾佳勳分析,未來10年,臺灣將迎來真正的光電板大量退役潮,因爲光電板正常壽命約20年。

再者,光電板發電效率日新月異,最新光電模組發電效率往往是早期的2倍,讓許多開發商即使板子沒壞也搶着換新。

環境部預估,到了2035年,臺灣每年將有多達10萬噸的廢棄光電板需要處理,是現有處理量能的2倍多。

再生能源開發,不應只是發電數字的賽跑,我們更該仔細檢視光電的「全生命週期」成本。讓發綠電之餘,環境風險問題也不會留給後代苦惱。

「這次丹娜絲帶來的災損,是臺灣綠能發展以來碰到的第一次,」鍾佳勳說,「或許是我們準備不足,但重要的是我們經歷了、面對了,學到經驗,才能更準備好迎接下一次風災的挑戰。」

【延伸閱讀】

傅崐萁大罷免爲何未通過?三大理由,花蓮人繼續選他

Dream Plaza開幕!統一董娘高秀玲逆襲百貨一級戰區,下一個野心是什麼?

專家:提問加「三個字」,ChatGPT回答更聰明

爲什麼愈來愈多日本女生嫁給韓國男人?

60歲以上老人午睡多久比較好?新研究揭健康警訊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