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藝術與空間交織的觀察體驗!鑽石牆、雕塑、金字塔...靜心探索 Tiffany & Co. 臺北 101 旗艦店

Tiffany & Co. 臺北 101 旗艦店。 Photo: Tiffany & Co.

從閃得幾乎讓人瞇起眼的鑽石玻璃牆開始,到中央靜立的玻璃金字塔、樓梯轉角的青銅雕塑,每一步都像在穿越不同場景,既是 Tiffany & Co. 店鋪,也是一次關於光、材質與距離的藝術實驗。

如果你曾經在臺北 101 逛街,走上二樓,經過 Tiffany & Co. 的旗艦店,那你大概會注意到這間店好像不太一樣。閃閃發光的牆擋在你面前,密密麻麻鑲着數不清的正方形玻璃,像是某種高級版本的萬花筒,會反光、會變色,無意間讓你停下腳步、多看一眼。

這面牆太耀眼,甚至有點刻意。它像一顆被放大到變成建築本體的鑽石,不藏也不閃躲,直接把奢華的形狀放到你面前。對 Tiffany & Co. 來說,這是表達奢華的一種方式,明確地用建築語言告訴你「這本身就是一件珠寶」。在商場裡的其他櫥窗和立面之間,它像是一個被打開的燈箱,刻意與周圍保持距離,不急着邀請你進去,反而先讓你成爲旁觀者。

你可以看到有人走過時下意識地放慢腳步,有人乾脆拿起手機拍照。即便沒有任何購物意圖,這面牆依然完成了它的任務,成爲一個視覺記憶點,把品牌形象鎖進路人的鏡頭與腦海印象裡。它只要在那裡發光,就足以讓你記住。

建築形狀的珠寶

本店的外牆由日本建築公司 SANAA 設計,整體立面由 17,000 塊玻璃磚構成,每塊都略帶角度,密集鑲嵌在鋁製框架裡,其靈感源自「未經雕琢的鑽石」概念,象徵精湛工藝將原石轉化爲璀璨鑽石的非凡歷程。

這面牆的表面會隨着日光、角度和人影反射出不同層次的閃爍感,在白天呈現微微顫動的透明質地,到了晚上則吸收周圍商場的光線,變成一種幾乎有呼吸感的立體表面。

SANAA 一向擅長處理「邊界不明的建築」,但這次沒有試圖讓建築融入環境,反而讓它像是一個發光體,用玻璃和鋁的交錯排列強調自身存在。這不是輕描淡寫的美學,而是非常明確地在說,它是一個要被刻意看見的空間物件。

與其說這面牆是一道立面,不如說是一層介於珠寶盒與展櫃之間的表皮。你會意識到它被設計得非常「可看」,就像品牌主動伸出手裡的那一顆戒指,在你還沒靠近前,先閃了一下光。

Tiffany & Co. 臺北 101 旗艦店。 Photo: Tiffany & Co.

金字塔儀式

走進大門,最先撞進視線的是一組玻璃金字塔。不是形容詞,而是實際搭成金字塔形狀的展示櫃,一座座立在空間中央,像固定位置的水晶結構。特殊玻璃讓光不直接反射,反而把視線拉進櫃內,那些珠寶就在裡頭靜靜發光。

這些櫃子的設計來自 Tiffany & Co. 的珠寶設計大師 Jean Schlumberger,強調對稱、堆疊與幾何。看起來像展覽,也像儀式場,讓人本能地放慢速度、多看一眼。

當下感受,其實覺得這裡不是購物空間,更像一種觀看場域。不太確定能不能靠近,只知道它不是在邀請你,而是在等你自己決定要不要靠過去看清楚。

Tiffany & Co. 臺北 101 旗艦店。 Photo: Tiffany & Co.

Peter Marino 的室內空間設計

繞過金字塔櫃、環顧四周,整體空間的氛圍變得溫柔和諧。這是出自紐約建築師 Peter Marino 手筆的室內場域,他習慣用精細材質和舒適色調去掌控氣氛,在這裡也不例外。淺色牆面與光的互動很剋制,讓亮點落在你主動去注意的地方,並非強行導向。

動線沒有明顯的指示感,而是透過視線的延伸、空間開合、不同色塊及紋理,引導你在不知不覺中走向樓梯或其他展示區。每一個轉折都像是刻意留出的空拍,不急着把下一幕端出來,而是讓你用自己的節奏去探索。

這種設計方法更接近展覽的行進模式,不會強行推着你往前走,反而會被空間的呼吸頻率慢慢影響,放緩步伐去觀看細節。

Tiffany & Co. 臺北 101 旗艦店。 Photo: Tiffany & Co.

Elsa Peretti 的湖水藍角落

往門口右手邊看,你會發現地毯和展示櫃顏色並非大家熟悉的 Tiffany Blue,而是更濃郁的海藍,低調卻鮮明地劃出 Elsa Peretti 的作品區域。出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的她,自 1974 年加入 Tiffany & Co. 起,便以流線優雅、具雕塑感的設計聞名,也是美國珠寶史上首位將純銀運用於珠寶的設計師。靈感多源於自然與日常,作品兼具簡約與原創性,涵蓋珠寶、銀器到餐具。櫃中陳列的 Free Form 墜煉與 Open Heart 系列,延續她將個人風格轉化爲佩戴體驗的方式,讓人在這片海藍中感受到她於當代珠寶設計中的獨特位置。

Tiffany & Co. 臺北 101 旗艦店。 Photo: Tiffany & Co.

青銅雕塑的第一幕

在旋轉樓梯轉角的位置,出現了一座青銅雕塑《Apollo, The Offering》。這是法裔美籍藝術家 Arman 在 1986 年打造的作品,他以「累積」與「解構」物件的創作手法聞名,常把日常物品重複、壓縮、拆解,讓它們以全新的形式出現。這件作品的主題來自古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阿波羅,象徵光、音樂與藝術。

《Apollo, The Offering》的形體被切割、重疊,再以金屬鑄造固定,像是瞬間被凝固的動作。金屬表面保留雕塑家手工處理的痕跡,在燈光下反射出溫潤的暗金色澤,與周圍明亮、柔和的空間形成強烈對比。

它的位置恰好在樓梯的轉折點,無論你是往上走還是下樓,都會與它正面相遇。這種安排像是在動線中刻意設下一處停頓點,迫使你從「逛店」的狀態抽離,進入一個需要凝視、花時間理解的場景。作品不特別附加說明,讓你只能用自己的感官去解讀。而正是這種模糊性,加上這件雕塑的強烈存在感,讓它在精品店的語境裡顯得格外突兀,強行改變你看待整個空間的方式。

Tiffany & Co. 臺北 101 旗艦店。 Photo: Tiffany & Co.

Tiffany & Co. 臺北 101 旗艦店。 Photo: Tiffany & Co.

牆面驚見魔幻藍洞

沿着旋轉樓梯往上走,牆面忽然出現一片深得幾乎要吞掉視線的漸變藍洞。那是一件出自 Anish Kapoor 的鏡面雕塑,圓形、凹面,像是在牆上開了一個通往異世界的溫柔入口。

Anish Kapoor 的作品一向擅長製造這種「看起來能進去卻永遠到不了」的感覺。你站在前面,會看到自己的倒影被變形拉扯,背景的線條也被捲入,如同空間本身被吸入某個重力中心。藍色的表面很純,沒有雜質,這讓它更像是一個抽象的視覺陷阱,看着它的時候,幾乎會忘記自己正站在一間珠寶店舖裡。

它被安放在樓梯的過渡段落,既不是展覽的起點,也不是終點,更像是一個節點,讓你在上樓的過程中短暫失重。這種介入方式不解釋、不多餘,但足以在你的行進記憶裡留下痕跡。

Tiffany & Co. 臺北 101 旗艦店。 Photo: Tiffany & Co.

天花板垂下來的光

上到二樓,天花板懸着一盞「細菌」輪廓的水晶吊燈,從挑高空間直直垂下。它出自奧地利知名水晶燈具設計師 Hans Harald Rath 的雙手,和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吊燈同源,只是這盞融入品牌標識性的 Tiffany Blue 藍色。

水晶切面在光線下泛出冷色調的反射,沒有強烈的眩光,反而像在空氣中鋪了一層薄霧。這種光不是要照亮商品,而是把整個空間的色溫調低,讓你在二樓的節奏比一樓更慢、更靜。

吊燈和玻璃外牆隔着空間呼應,一個在外、一個在內,都在用反射和透明去塑造氛圍。它像是一個懸浮的信號,提醒你已經進入另一個層次的場域,不再只是進門那種直截了當的視覺衝擊,而是要開始用眼睛和身體去感受細節的微妙變化。

Tiffany & Co. 臺北 101 旗艦店。 Photo: Tiffany & Co.

高級珠寶區的單點凝視

之所以說進入到另一個層次的場域,是因爲這層樓正是高級珠寶鑑賞空間。相比樓下陳列的系列款,這裡的作品數量少、距離感更遠,每一件都被單獨安置,讓你沒有辦法同時看兩件,視線必須一次只對着一款。

其中展示了 Tiffany & Co. 代表性的彩寶與鑽石,包括品牌在 100 多年前切割的 128.54 克拉黃鑽,雖未現身,仍是其在黃鑽領域地位的象徵。也可見到 Jean Schlumberger 的「石上鳥」(Bird on a Rock)系列,將寶石視爲地景,鳥則停棲其上,將自然意象與精細工藝融爲一體。

Tiffany & Co. 臺北 101 旗艦店。 Photo: Tiffany & Co.

Tiffany & Co. 臺北 101 旗艦店高級珠寶。 Photo: Tiffany & Co.

Tiffany & Co. 臺北 101 旗艦店高級珠寶。 Photo: Tiffany & Co.

Tiffany & Co. 臺北 101 旗艦店高級珠寶。 Photo: Tiffany & Co.

鑽石牆的餘光

離開時,牆面的反光依舊會落在你的視線邊角,不論你是回頭多看一眼,還是走遠後在玻璃反射中瞥見,它都像是在提醒你剛纔經過的那個場域。這種餘光不屬於哪件商品,而是屬於空間本身的記憶,會在你離開後,繼續留在腦海裡。

※本文由《Tatler Taiwan》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