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名牌包到月桃葉編織 屏大視藝系教授探索時尚與藝術的界線
屏東大學視覺藝術系教授朱素貞以月桃葉鞘、呢絨布、塑料等材質,不用一針一線編織出20個「精緻手提包」,並開個展探討藝術行銷的可能性。(謝佳潾攝)
屏東大學視覺藝術系教授朱素貞,因熱愛名牌包而思考起精品與藝術品間的關係,進而以月桃葉鞘、呢絨布、塑料等材質,不用一針一線而是靠一把尺與剪刀編織出20個「精緻手提包」,並開個展《這是藝術品?》與同學們透過精品的商業策略,探討藝術行銷的可能性。
屏東大學視覺藝術系教授朱素貞以月桃葉鞘、呢絨布、塑料等材質,不用一針一線編織出20個「精緻手提包」,並開個展探討藝術行銷的可能性。(謝佳潾攝)
談及名牌包,朱素貞如數家珍,但她不是盲目的追逐名牌,而是從中發現一些值得思索的問題,她說,她發現名牌包的櫃姐都是以「作品」來稱呼自家產品,而不是「包包」,可見這些包在他們眼中不僅是精品而是藝術品,這對她來說衝擊很大。
屏東大學視覺藝術系教授朱素貞以月桃葉鞘、呢絨布、塑料等材質,不用一針一線編織出20個「精緻手提包」,並開個展探討藝術行銷的可能性。(謝佳潾攝)
朱素貞指出,櫃姐的「作品說」讓她開始思考精品與藝術品間的關係,也讓她開始尋找將時尚、藝術與環保做結合的可能性,而這1年多來,專長雕塑的她用月桃葉鞘、呢絨布、塑料等材質,不用一針一線,只靠一把尺與剪刀,編織出20個「精緻手提包」,驚豔衆人。
從月桃葉鞘編織、印有豹紋的呢絨布到壓制鱷魚皮等不同紋路的塑料,每件作品都是朱素貞將環保運用在時尚藝術的完美呈現,她說,塑膠不是萬惡的東西,如能善用其多彩繽紛、可塑性高、防潑水防髒以及回收再利用等特性,不必取用動物毛皮也能編織出一樣有質感且耐用的精緻包。
至於月桃葉,她說,在部落可常見月桃葉編織成的菜籃、搖籃等,而她以月桃葉鞘比照名牌包的尺寸、形式完成創作,希望可藉此讓月桃葉編織出來的產品價值翻倍。爲此,屏東大學爲朱素貞推出《這是藝術品?》編織創作個展,即日起至27日止,推廣時尚與綠色環保的實踐。
屏東大學視覺藝術系教授朱素貞以月桃葉鞘、呢絨布、塑料等材質,不用一針一線編織出20個「精緻手提包」,並開個展探討藝術行銷的可能性。(謝佳潾攝)
除了包包外,她也以知名軟呢外套爲隱喻,展出9幅「小香風」掛畫,外套的局部包括衣領、袖子、口袋,甚至還有禮物盒的外觀,這些創作都是具有名牌錯覺的藝術品,與各式包包相得益彰,讓整個展場充滿時尚藝術感,完全看不出是以極便宜的材質編織出來的作品。
屏東大學視覺藝術系教授朱素貞以月桃葉鞘、呢絨布、塑料等材質,不用一針一線編織出20個「精緻手提包」,並開個展探討藝術行銷的可能性。(謝佳潾攝)
對此,朱素貞說,這些作品她平常都會使用,但不會販售,不過願意傳授編織技巧,同時也期許能透過展覽與同學們探討藝術行銷的可能性。她強調,名牌之所以成爲名牌,是因爲品質驚人、一絲不苟幾乎零瑕疵,且職人態度值得尊敬,因此她也想借此告訴同學,創作時秉持這樣的精神就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