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吸金上億,扎堆舉辦的“馬拉松”,暗藏暴利產業鏈
你知道一場馬拉松有多賺錢嗎?
不是跑名次的獎金能賺多少,而是辦一場能賺多少。
2011年規模賽事的馬拉松才只有22場,到了2019年,就瘋狂翻了83倍,到了1828場。
馬拉松背後的“經濟賬”啊,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一場馬拉松賽事,舉辦日雖然看似只有一天,但背後運轉着的,卻是一項“超級大工程”。
對於地方政府來說,馬拉松是最容易出政績的體育賽事。
大量人羣在短時間內涌入舉辦城市,於餐飲、住宿、交通、旅遊、購物等各方面都會創造不菲的收入,政府自然樂見其成。
一場大型的馬拉松比賽啊,對於拉動城市經濟,和提升形象上的作用上,屬於是立竿見影的。
2024年路跑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日均創造5.5億收入,這背後是都精密的經濟鏈條——報名費、贊助商、酒店預訂、旅遊消費等環環相扣。
其中頭部賽事貢獻率超70%,馬拉松單場直接經濟收益達7.01億,間接拉動文旅消費超12億。
足見一場比賽的吸金能力有多強。這哪裡是跑步,這簡直就是城市印鈔機。
各個城市爭相籌辦馬拉松,通常都是尋求專業公司進行賽事運作。
作爲馬拉松賽事的運營商,經過招投標拿下運營權後,可以拿到三部分錢,一部分是政府補貼,一部分是報名費用,另一部分就是贊助費。
首先,政府對馬拉松的補貼就能有100~200萬元一場,如果是國際賽事,那能拿到的最高補貼就更高了。比如無錫馬拉松就給出過八百萬補貼,而深圳更是最高給過一千兩百五十萬補貼。
其次,一場2~5萬人參加的馬拉松的報名費,約在200萬到1000萬不等。
這筆費用人均看着不多,人數一多起來也是一筆巨大的收入。
還有贊助費,纔是賽事絕對的大頭,一二線城市的馬拉松,冠名贊助商開價基本在千萬起步,合作伙伴500-800萬元,普通贊助商200萬元~300萬元。
無論是國際巨頭耐克、阿迪,還是國產品牌特步、李寧等,都是馬拉松賽場上的“贊助大佬”。比如阿迪,就爲了搶下北京馬拉松頂級合作伙伴頭銜,猛砸了兩千萬。
掙錢的生意,人一多就容易亂。
馬拉松賽事數量井噴,參賽人員暴漲的同時,比賽質量卻遠遠沒有跟上。
由於今年的馬拉松更爲火爆,20萬人爭奪1.2萬名額,全馬中籤率僅5.97%,甚至催生了黃牛代搶籤的服務,還衍生出"保中籤"的灰色產業鏈。
資源浪費的也不在少數,部分城市的賽事服務費佔到了財政支出的15%,但賽後場館閒置率卻高達70%。
不僅如此,這些馬拉松賽事越辦越多,但得到官方認證賽事的比例卻逐年下降,佔比已經不足二成。
通常來說,官方認證的比賽,會派出專業的監督人員和裁判,對賽事籌備整個流程進行監管和把控,而沒有官方認證的賽事,則處在“監管真空”下,這種馬拉松,也被稱爲“野雞比賽”。
不僅水平良莠不齊,賽事醫療救援和現場應急救治人員配備更是嚴重不足,因此釀成的過失乃至慘劇,不在少數。
和國外相比,咱們只用4到5年的時間,就走過了發達國家馬拉松50年的發展歷程。四十二公里的跑道,早已變成了千億賽道,但在商業利益最大化的驅動下,馬拉松又很容易脫離全民體育的初衷,淪爲各方圈錢的工具。
如此野蠻生長的“馬拉松”,是時候該降降溫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