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稅不是國家搶錢?蘇家宏律師:「這樣規劃」能合法少繳又保障家人
蘇家宏律師提醒,遺產稅不只是「國家抽稅」,更是維持社會公平的重要機制;民衆可透過生前贈與、保險或信託等方式,合法規劃稅務並保障家人生活。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蘇家宏律師在最新影音中表示,許多人對遺產稅感到不滿,認爲「人都走了還要被課稅」,但其實遺產稅的存在,不只是政府收錢的手段,更是一種「社會公平」的體現。他指出,從歷史角度來看,早期的遺產稅是爲了補足國庫支出,後來則演變成防止財富過度集中、促進社會流動的制度。
他舉例說,巴菲特曾批評「世襲財富是賢能社會的敵人」,因爲若一個人一出生就繼承鉅額資產,就容易喪失努力的動力。因此,遺產稅的存在,也是讓財富在社會中重新流動的重要機制。
蘇家宏指出,以目前臺灣的稅制來看,遺產超過課稅門檻才需要繳稅。如果過世者沒有家人,門檻爲1500萬元;有配偶則提高到2000萬元;若再加兩個成年子女,約要2100萬元才課稅。若子女未成年或父母仍在世,門檻更高,可能要超過4000萬元。換句話說,多數家庭其實不會被課到遺產稅。
對於想合法減少稅負的民衆,他建議可從幾個方向着手。第一是「生前贈與」,可善用每年贈與額度,分年轉移資產;第二是「人壽保險」,透過受益人設計,讓保險金不列入遺產;第三是「股權信託」,可延後所有權移轉,兼顧控制權與稅務效率。
此外,蘇家宏也提醒,「資產結構」會影響課稅方式。以房地產爲例,遺產稅是依公告現值課稅,通常低於市價,因此將部分現金轉爲不動產有助於降低稅基;若持有符合農用資格的農地,更可免徵遺產稅。
不過,他也提醒,節稅不代表要把資產全數轉出。許多案例中,長輩爲了省稅提早把錢全給子女,結果晚年生活反而陷入困境。他建議,節稅與生活安全要並重,「有時依法納稅,讓國家機制順利運作,也是另一種保護自己與家人的方式。」
◎本文內容已獲 蘇家宏律師 授權改寫,原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