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在與風險共舞中內生風險意識

最近金融市場風險偏好提升、債市震盪調整等因素,導致“穩健型理財”變得不那麼穩健。有投資者發現其投資的大行理財公司產品出現了浮虧,進而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當前理財產品淨值震盪的直接原因就是市場風險偏好上升,債市出現偏弱走勢,觸發債市收益率上升,債券價格走弱,進而影響理財產品淨值表現。但是,這並非全部。2月以來理財產品淨值震動可能還存在一個原因,就是一些理財產品藉助平滑信託儲備的浮盈加速釋放,愈加難以持續爲理財產品平抑波動提供安全墊。華創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測算,截至3月12日,理財“安全墊”較1月初的高峰期已消耗67%,剩餘33%。

信託公司與理財公司合作,曾受監管部門高度重視,去年6月東部某省級地方金融監管局就下發一份《關於進一步加強信託公司與理財公司合作業務合規管理的通知》,直陳信託公司與理財公司合作中,存在信託公司配合理財公司違規使用平滑機制調節產品收益,配合理財產品在不同理財產品間交易風險資產,爲現金管理類理財違規投資低評級債券,以及違規嵌套投資存款提供通道、配合理財產品不當使用估值方法等四大問題。

以信託公司爲理財公司違規使用平滑機制爲例,這種情況長期持續,會給投資者帶來理財產品收益穩健的錯覺,使投資者難以真正有效基於自身風險偏好和風險承載能力匹配風險產品。這種錯配,恰是金融市場本可避免卻又不易察覺的風險,扭曲着金融市場定價,也不利於投資者風險意識的培養。

理財公司與信託公司的這些合作行爲,對理財產品估值偏離度有多大影響,有待監管部門進一步覈查和監管。這裡強調的是,風險源於不透明、不公開,金融市場本質上交易的是風險,風險只有在高度信息透明和公開的市場中,才能得到有效定價,並得到有效管控,投資者才能真正通過市場交易培育出風險意識。

這是因爲投資者風險意識的培育,首先要讓投資者瞭解其所持有的風險資產的風險在哪裡,其是否有能力和意願承載並吸收。投資者並不需要第三方說教和風險警示,就會選擇將自己不能和沒有意願承擔的風險,通過市場交易轉移出去。

當前需警惕一些金融機構選擇通過內部控制和合謀控制等手段,藏匿甚至模糊化風險資產的概率和風險遷移矩陣,以將其理財產品賣出去,這種方式短期可通過影子銀行等進行跨期平抑風險,中長期看將帶來風險聚集效應,一旦風險持續聚集到一定程度,就容易觸發激烈的風險暴露。這在理財市場打破剛兌背景下,意味着將風險配置給缺乏風險承載能力的避險者。

當然,打破剛性兌付後的理財市場,理財產品淨值高波動狀態將是常態,穩健型投資者需樹立風險意識,將理財產品淨值波動納入自身的風險定價中,並基於其風險承載能力設定其風險容忍閾值。

同時,監管部門需適度放鬆讓市場探索獨立的理財職業經理人市場建設。目前理財經理主要是賣方經理人,其目的更多是產品銷售,而非專業風險識別和交易服務。因此,培育獨立於賣方的理財職業經理人市場,讓理財職業經理人真正忠於市場,忠於風險交易,成爲真正的市場風險交易撮合人,投資者風險意識才能基於市場分工,在幹中學中孕育,金融市場的風險識別和風險消化吸收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實質性提升。

此外,在風險資產波動常態化時代,金融市場健康發展,需爲不同投資者提供與其匹配的相關服務和產品,對保守型投資者,可通過擴大發行儲蓄國債等產品滿足需求。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金融市場是交易風險的市場,投資者風險意識的培育,是讓其學會與風險共舞。而這需要開放透明的信息披露和程序正義,以培養投資者的風險識別能力和管控能力,真正將金融產品的風險概率配置給有能力和意願管控風險的投資者之手,只有這樣風險才能在市場交易中得到有效管控和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