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完善市場化定價是國債做市的核心
完善國債收益率曲線是金融市場的立業之基。
爲支持國債做市,提高國債二級市場流動性,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係的國債收益率曲線,18日財政部發布《關於開展2025年8月份國債做市支持操作有關事宜的通知》。本次操作方向爲隨賣,操作券種爲2025年記賬式附息(十期)國債和2025年記賬式附息(十二期)國債,操作額分別爲2.7億元和2.8億元。
國債做市支持操作並非新業務,早在2016年9月30日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印發《國債做市支持操作規則》以來,就在市場上實施。當前這種日益常規化的國債做市支持操作,之所以被市場關注,與最近金融市場的諸多變化有直接關係。
當前國內直接投資市場出現的一些發展態勢,例如持續承壓的資產荒,以及日益壓低的政策利率等,不斷提高投資者對國債等固定收益市場的黏度。市場投資者日益濃重的損失規避效應,在壓低國債收益率曲線的同時,也增加了國債市場的流動性壓抑。
當下市場出現的新情況,正好發生在居民金融資產搬家的熱浪風口。7月居民存款淨減少1.11萬億元,同比多降0.78萬億元;非銀存款增加2.14萬億元,同比多增1.39萬億元。這凸顯出完善國債收益率曲線、健全金融市場基準定價之錨的重要意義。因爲隨着居民金融資產分佈結構的變化,家庭資產的敞口風險也在發生變化,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可預期性,都對國債收益率曲線的健康運行提出了更高要求。
通過國債支持操作來平衡市場供需是應然之舉。根據《國債做市支持操作規則》,財政部等對國債做市的支持機制,主要是通過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運用隨賣和隨買等工具。具體來講,關鍵期限國債在國債二級市場乏人問津時,財政部採取隨買操作,從做市商手中買回國債;反之財政部採取隨賣操作,向做市商賣出適量國債以供流通。
當前財政部啓動的隨賣券操作,反映市場對某隻關鍵期限國債供不應求,需要財政部通過隨賣券來提供額外供給,以避免國債價格超漲,國債收益率下翹,從而改善國債二級市場的流動性。
當然,要真正爲國債二級市場提供健康的流動性環境,使國債收益率曲線遵循市場的邊際定價機制,關鍵在於健全和完善市場定價機制,打造低交易成本環境,真正發揮市場邊際定價的作用,讓收益率曲線能有效覆蓋其風險敞口。
這需要在動用國債做市支持操作工具的同時,打破國內金融市場被損失規避效應籠罩的局面。當前市場投資者鍾情國債等安全交易品種,緣於市場持續的資產荒,致使市場對避險性資產表現出極大熱情,且很多投資者採取投入並長期持有的方針,導致國債二級市場出現流動性問題。
當前市場的損失規避效應,可能的癥結至少存在兩個層面:一方面,現行政策利率壓得較低,市場不得不自發以信用緊縮方式來謹慎佈局。因爲一旦利率低到無法覆蓋資產袒露的風險敞口,市場就會出現低利率流動性陷阱,投資者就會加速轉向損失規避效應。
另一方面,風險供給影響風險偏好的分佈結構,市場產生有效風險資產的能力不足加劇了資產荒。資產荒是市場活動自由度出現緊縮的現象,而市場主體在經濟社會中的自由空間越高,邊際投資收益率的上限空間就越具開放性,就越會激勵市場主體的冒險精神,反之風險資產則將以資產荒的形式存在。
真正完善金融市場定價之基,健全國債收益率曲線,首先要正視低利率等政策,唯有用邊際投資收益率來引導國債收益率曲線變動,利率等才具有刺激效應。
更爲根本的策略,是要通過全面深化各領域的改革開放,不斷拓寬市場主體的生產性邊界,這需要儘可能清除掉妨礙市場有效運行的非市場交易壁壘,營造公平競爭的法治化市場秩序,賡續改革開放之初的制度變革使命,學會放手和放權,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作用,提高投資邊際收益率,徹底清除導致資產荒的各類體制機制。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國債做市支持用隨賣券的開源方式,改善市場的即時性供需矛盾,這顯然是起點而非終點。要真正健全國債收益率曲線,完善市場的定價之基,根本上需在貨幣金融政策上正視低利率政策的損益,並真正立足於經濟社會的開放,釋放市場主體的冒險精神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