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汽車產業要築牢“軟件安全”防線

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缺陷產品召回技術中心的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共實施汽車產品召回60次,涉及缺陷車輛506.88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召回總數增加了超百萬輛。

市場監管總局通過實施汽車產品召回行動,顯著減少了市場上缺陷產品的流通,降低了消費者使用這些產品時的安全風險。

汽車產品召回是按照法定的要求和程序,由缺陷汽車產品製造商進行的消除其產品缺陷的過程。自2004年10月我國頒佈施行《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以來,已經累計實施汽車召回3000餘次,數量超過1億輛。

如今,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缺陷產品召回技術中心官方網站上,汽車召回公告一欄被列在第一位,並且在6月份連續發佈了十多起召回公告。

從今年上半年情況看,汽車召回原因正從傳統機械故障轉向軟件算法、電子電氣架構缺陷遷移。在汽車生產和消費領域進入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四化”時代之際,軟件領域的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引起公衆的廣泛關注。

今後,隨着汽車產業尤其是智能汽車生產和消費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因爲軟件問題的召回會愈加成爲常態。

例如,今年上半年,某知名品牌汽車召回了120.68萬輛汽車,除了硬件設計缺陷外,部分車輛還因爲存在電子助力轉向系統軟件問題、可能觸發轉向助力受限、造成電子助力轉向功能失效的安全隱患被召回;另一知名品牌汽車因電池管理系統軟件設計原因,高壓電池在極端情況下可能發生熱失控,可能導致車輛起火事故,從而對相關車輛進行召回。

以上案例僅是軟件缺陷造成的車輛運行故障,更值得警惕的是,由智能駕駛等新技術帶來的安全隱患正日益加劇公衆的擔憂。

智能駕駛系統高度依賴軟件算法,其潛在軟件漏洞是隱藏在科技光環下的風險。人命關天,容不得半點馬虎和敷衍,然而,智能駕駛恰恰是不少汽車生產企業的營銷重點。部分廣告宣傳使公衆誤以爲“再過幾年就能實現完全自動駕駛,人在車上即可抵達目的地”,卻忽視了現階段智能駕駛仍僅爲輔助功能這一關鍵事實。

今年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准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旨在進一步規範智能網聯汽車准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OTA)管理,切實保障車輛安全,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

下一步,市場監管總局將強化部門聯動,促進智能網聯汽車新技術的規範應用,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整體安全水平。

當前,已有汽車因智能駕駛系統存在軟件漏洞而被召回,旨在修復缺陷、提升系統安全性與穩定性。這是保障用戶安全的必要舉措。

汽車軟件安全隱患的增多,不僅緣於智能汽車的快速發展,也與低價競爭有關。

比如說,高性能計算平臺和芯片成本高昂,有的車企爲降低成本採用低算力硬件,導致數據處理延遲,增加了事故風險;有的車企爲搶佔先機,急於推出新功能,系統穩定性測試不充分,導致突發故障頻出。

面對新一輪價格戰,工信部、中汽協、汽車經銷商商會等近期密集發聲,反對“內卷式”競爭,並把反對“價格戰”上升到了關乎行業健康發展、消費者權益以及安全隱患的高度。

當前汽車產品速成化趨勢日漸明顯,諸多問題也日益凸顯,軟件領域缺陷的改進刻不容緩,而低價無序競爭更是滋生安全隱患的重要土壤。必須清醒認識到,產業和企業發展是以安全爲基礎的,容不得任意“試驗”。而只有在核心領域痛下苦功、掌握關鍵技術的企業,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