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積極推進教育和養老發展,讓民衆共享發展紅利

教育和養老是民生領域極爲重要的方面,一直爲黨和國家所重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兩者都進行了強調。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大力發展銀髮經濟。

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5日的“部長通道”上對媒體表示,將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出臺相關政策,切實把普及普惠、教師隊伍做紮實,爲推進工作作準備;在今年全國兩會開幕前幾天,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了《促進普惠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下稱《若干措施》)。這些都體現出教育和養老的普惠性特徵。

普惠性強調的是民生領域的諸多政策措施要普及和惠及廣大民衆,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紅利。教育和養老事關我們社會中的“一老一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兩個方面無疑是民生領域的重要方面。

當前,教育領域的普惠性包括減少家庭教育成本、適時優化教育結構等。

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要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範圍;將於今年6月1日施行的《學前教育法》規定,有條件的地方逐步推進實施免費學前教育。

類似的措施還有很多,其中重要一點是在努力降低家庭教育成本。

另外要看到,現在的教育層次結構也面臨着優化問題,也關係到教育更大層面的普惠性。

在2023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就提出:15歲至18歲是學生由少年向青年成長的關鍵期。根據現行普職分流政策,每年會有一些初中生上不了普通高中,過早踏入社會或上職業高中,這不利於他們完整的基礎知識的學習,也不利於他們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和健康人格養成。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陳衆議表示:我國應儘早實施十二年義務教育,應把孩子們從十四五歲“定終身”的“中考普職分流”中解放出來。

其實,出生率下降等因素帶來的人口結構變化等,都需要進一步優化教育領域資源配置,以在更廣更深領域實現教育的普惠性。根據形勢需要,儘量擴大普通高中教育的覆蓋面,值得做深入思考。

懷進鵬在“部長通道”上表示,“今年教育部將關注統籌調配教育資源,優化城鄉學校佈局,深入實施‘縣中振興’行動計劃”。統籌配置教育資源,也是教育領域普惠性的重要體現。

在養老領域,重要的則是要突出養老服務的可及性、可負擔性、可持續性。

上述《若干措施》要求,要綜合考慮服務機構實際成本、政府補助、當地收入水平、羣衆承受能力、市場供求狀況、服務機構性質等因素,健全完善普惠養老服務機構價格形成機制。

日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對《若干措施》進行解讀稱:以提質增效爲重點,統籌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等資金渠道,繼續加大對養老設施建設的投入;持續組織實施普惠養老專項行動,以公建民營等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推動建設一批價格可負擔、質量有保障、運營可持續的普惠養老服務機構。

總之,教育和養老是民生領域的大事,事關“一老一小”,牽動萬千公衆。巨大投入需要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所有的都應該以普惠性爲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