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一品創建班級文化 每日落實“美育5分鐘”

在大美育觀統領下,將學生“美育一件事”作爲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切入口,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推動形成“時時、處處、事事、人人”的大美育發展格局。

“小切口”推動“大美育”

構建美育新生態

深圳正以“先行者”姿態,將經濟活力與創新基因注入美育改革,探索可推廣、可複製的城市美育“深圳樣本”。一場以美育撬動教育生態躍遷的變革,正在鵬城蓬勃生長。

深圳美育實踐正以先鋒姿態書寫新時代教育答卷,深圳各區通過“小切口”推動“大美育”,構建起多維度、全鏈條、浸潤式的美育新生態,呈現出“理念創新引領全域突破、跨界融合激活美育基因”的蓬勃氣象。

一班一品創建班級文化

設置非遺博物館等特色項目

深圳各區也正在形成推動美育的“一區一特色”。羅湖區以“大美育”體系重構育人邏輯,打破學科邊界與校園圍牆。從詩禮展演到二十公里遠足課程,從“衛生間文化空間”微更新到市級藝術館校建設,美育滲透於課程創新、空間改造與社會實踐中,讓教育在生活現場自然生長。

南山區以一班一品——班級文化浸潤創建行動、百校煥新——校園文化創建行動、五育融合——項目式主題實踐行動等十大“美育浸潤行動”爲抓手,倡導學校每日落實“美育五分鐘”。要求一校一方案,讓美育像鹽溶於水一樣融入學生學習生活全過程全場域。

寶安區以“十美”行動清單破題,將宏大美育目標拆解爲可觸達的生活化實踐。通過“美的校園”環境營造、“美的週末”親子共育等十項微行動,聯動美術館、科技館等社會資源,構建起“人人可參與、處處有美學”的柔性育人網絡,彰顯“以小見大、聚沙成塔”的美育智慧。

龍華區創新構建“1+1+N+∞”生態體系,以觀瀾古墟爲傳統文化活化的試驗田,以“六美進階”課程打通學科壁壘,更以“螢火蟲藝術療愈”“非遺博物館”等特色項目照亮特殊教育、非遺傳承等美育盲區。從校內課堂到15分鐘社區美育圈,龍華以系統性思維實現美育資源全域激活、全員參與的裂變效應。

各區實踐雖路徑各異,卻共同詮釋了深圳美育的核心密碼:以生活爲課堂,以文化爲底色,以融合爲方法,以生態爲目標。這種從“知識傳遞”到“生態營造”的範式躍遷,不僅重塑了特區教育的審美品格,更爲美育改革提供了“全域浸潤、向美共生”的鮮活樣本。

採寫:南都記者 周正陽 受訪學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