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安縣:厚植人才根基 護航民營企業加速跑
來源:齊齊哈爾市委宣傳部
依安縣聚焦企業之需、立足企業之求,探索實施“人才強企”工程,在惠企上“做加法”,在服務上“做乘法”,以人才振興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搭建供需橋樑,廣泛延攬集聚人才。實施項目引才。推動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深度融合,採取“項目+團隊”的“帶土移植”方式,在綠色食品、高端肉牛等產業項目成功落地的同時,引進北緯四十七、國牛牧業等骨幹團隊和專業人才110餘人。精準靶向引才。聚焦民營企業發展實際,探索繪製“人才需求地圖”,發揮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作用,廣泛收集並動態發佈民營企業崗位需求計劃,主動深入高校對口聘人才,開設線上直播“雲端”攬人才,促進人才供需精準對接,實現求職者與企業“雙向奔赴”。強化柔性引才。爲了加快補齊民營企業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人才匱乏問題,通過智力諮詢、顧問指導、項目合作、候鳥服務等多種方式,組建“科技總師”、技能大師等“智囊服務團”15個,剛柔並濟引進產業急需緊缺人才,爲民營企業“輸血補氣”。
健全育才體系,助推產才融合發展。堅持把人才培養作爲推動企業發展的重心,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深化產教融合。對標主導產業佈局,藉助職業院校資源,結合民營企業需求,組建綠色食品產業學院,搭建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匯聚高能級育才載體,面向企業開設“訂單式+菜單式”培訓班,定向培養專業人才280餘人。注重梯次培養。依託工商聯、同盟者商會、女企業家協會等部門和組織,邀請行業領軍企業家組建創業“導師團”,定期開展座談交流分享經驗,引導30餘名小微企業家、青年企業家快速成長,共助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開展結對幫帶。充分發揮優秀技能人才技術優勢,依託創新工作室的示範引領作用,由勞模、工匠、技能人才等優秀人才與青年人才建立“師帶徒”業務幫帶機制,通過“一對一、一對多、手把手”的模式向徒弟傳授專業技能知識,幫助青年人才從“新兵”成長爲“精兵”。
堅持科技引領,釋放人才創新潛力。聚焦產業轉型升級,厚積創新人才之勢,持續增強企業含“科”量。爭創省級科研平臺。堅持以高層級平臺培育高層次人才,打造“產業園+科創中心+孵化器”全鏈條體系,強化民營企業科研資源配置能力,鼓勵民營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和技術攻關。推動領軍企業組建人才團隊內部孵化創新項目,爭創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數字化示範車間等省級科研平臺4個。打造特色科研體系。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中科院科學家工作室、“頭雁”工作站、科技小院等特色科研平臺21個,集聚創新團隊和人才120餘人,全力提升農業信息化與智慧化技術水平,讓人才有“用武之地”,把“好鋼”用在“刀刃”上,爲推動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產業能級躍升創造更大價值。延伸成果轉化鏈條。堅持以科技創新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大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依託高端肉牛產業一體發展優勢資源,推進國牛牧業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漳州片仔癀合作,在高端肉牛正常育肥的基礎上,開展牛黃菌種植試驗,加力推動生物經濟發展,延伸提升畜產品附加值,持續釋放集聚效應。
完善保障機制,激發企業主體活力。做好貼心服務。圍繞全縣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全過程,深化包聯企業項目機制,組建服務企業項目工作專班,建立人才服務專員隊伍,爲民營企業高層次人才提供“全程代辦”“一幫到底”式服務,幫助解決民營企業和人才困難訴求200餘件。優化安心服務。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投資2000餘萬元建設企業人才公寓、提供週轉辦公用房,對縣域經濟產生重點貢獻的企業及高層次人才予以特別獎勵,吸引人才全身心投入企業發展,安心安業陪伴企業成長。提供暖心服務。實施人才服務“暖心”工程,打造集信息共享、休閒娛樂、食宿保障爲一體的“20分鐘人才服務圈”,持續解決高層次人才就診醫療、安居保障等“關鍵小事”,開設青年人才夜校、交友聯誼活動,構建高品質、有溫度的人才服務模式,讓人才享受宜業“生活圈”、宜居“服務圈”。(樊籽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