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體黃金”誕生記
來源:經濟日報
要說當下最火的大宗商品交易品種,不少人首先會想到黃金。但鮮有人知道,橙汁也是近兩年價格大幅上漲的大宗商品之一,市場表現堪稱“液體黃金”。
2023年,美國佛羅里達州遭遇颶風和寒流,導致橙子大幅減產。2024年,巴西遭遇嚴重乾旱及黃龍病疫情,橙子產量降至37年來最低。兩大橙子主產區同時遭遇產能危機,導致全球橙汁供應出現巨大缺口,橙汁期貨價格也迎來整體上行行情。2024年,紐約商品交易所冷凍濃縮橙汁期貨全年累計漲幅超過70%,洲際交易所鮮榨橙汁期貨全年累計漲幅超過60%。
橙汁是如何走進期貨市場的?其價格爲何又與美國佛羅里達和巴西的橙子產量高度相關?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從橙子“落地”人類社會說起。
人類社會有着悠久的橙子種植史。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橙子在龐大的水果家族中存在感並不強。直到大航海時代,橙子的角色才發生了重大變化。
橙子富含維生素C,能有效預防船員因長期航行、飲食單一導致的壞血病。因此,西班牙殖民者在16世紀將橙子作爲抗壞血病的物資引入美國佛羅里達。
佛羅里達地區冬季溫暖無霜凍,夏季陽光充足,擁有適合橙子生長的絕佳自然條件,種植橙子也逐漸在當地流行起來。
20世紀20年代,佛羅里達的農業種植技術在多方面實現突破。一方面,滴灌和滲灌技術得以推廣,機械採摘也被大規模應用,農業生產效率顯著提升;另一方面,當地人還通過育種技術,選育出一批果肉厚、酸度低、耐儲運的橙子品種。從1920年到1930年,佛羅里達的橙子產量實現翻番,成爲全美主要的橙子產地。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產量擴大了,銷路卻跟不上。20世紀20年代末,佛羅里達橙子因滯銷價格暴跌,農戶收入銳減。
最終解決這一問題的是技術。隨着密封技術不斷改進,金屬罐逐步取代玻璃罐成爲主流的食品封裝容器。低溫巴氏殺菌工藝開始被應用到橙汁生產中,既能殺滅致病菌,又可以最大程度保留橙汁的維生素C和風味。佛羅里達的橙子加工商開始廣泛採用這些技術和工藝,將橙子壓榨成橙汁進行保存售賣。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橙汁成爲重要的軍隊營養補充品。佛羅里達的橙子加工業獲得大量政府訂單,企業大規模收購鮮橙用於加工,極大推動了規模化生產及加工業發展。
在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佛羅里達的橙子加工率從不足10%提升至超過80%,橙汁也從季節性鮮榨飲品轉變爲可長期儲存的標準化商品,具備了成爲大宗商品的重要基礎條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伴隨着全球經濟復甦,橙汁走上越來越多民衆的餐桌,市場需求不斷擴大。
20世紀50年代,橙子的另一個重要產地巴西,也開始着手推動發展橙汁加工業。巴西先是從美國引進低溫濃縮技術,開發出適合本國氣候的冷凍濃縮橙汁生產流程,繼而開始大規模投資建設冷藏設施、榨汁廠和港口。聖保羅州的橙子種植園逐步發展成爲全球最大的濃縮汁產區。到1960年,巴西橙汁產量佔全球一半以上,其與美國的產量加在一起更是佔全球總產量的80%以上。
產地高度集中,讓橙汁得以更好地實現標準化,進而更容易走進期貨市場,但是也給日後橙汁價格易波動的特性埋下了伏筆。
1966年,橙汁迎來了金融化的重要節點: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全球首個冷凍濃縮橙汁期貨合約。但是市場對此反應平淡:因合約流動性不足,最終於1991年退市。標的物與實際供需錯位是這次嘗試失敗的主因——當時巴西的橙汁產量佔全球70%以上,但合約仍以美國橙汁爲標準。這一教訓也爲後續的市場設計帶來了重要啓示。
1996年,紐約商品交易所重新推出橙汁期貨合約,明確以巴西產冷凍濃縮橙汁爲主標,並引入電子交易系統。這些改進措施顯著提升了交易效率:橙汁日均成交量從1996年的2萬噸升至2020年的15萬噸。紐約商品交易所橙汁期貨價格成爲全球現貨市場風向標,直接影響巴西橙子出口商的定價策略和餐飲跨國企業的原料成本管理。
進入21世紀,隨着消費者對天然食品的需求上升,非濃縮還原橙汁市場需求激增。洲際交易所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陸續推出以新鮮橙汁爲標的的期貨合約。
跨國餐飲企業則紛紛通過深度參與橙汁期貨市場,鎖定採購價格,對衝橙汁價格波動風險,確保原料供應穩定性。例如,2015年至2017年,全球橙汁價格劇烈波動,有企業通過動態調整期貨頭寸,將年均採購成本波幅控制在3%以內,遠低於現貨市場15%的年度波動均值。
從佛羅里達的農業技術革命,到巴西引入並推廣橙汁冷凍濃縮技術,再到現代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風險管理,橙汁身份的轉換既彰顯了金融的力量,也可以被視作農產品全球化的成功探索。當越來越多的“橙汁”及其金融衍生品出現在國際市場上,經濟全球化的步伐也將愈加堅實。(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袁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