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以氣候投融資賦能新質生產力

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5月24日電 (歐陽易佳)近日,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和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第四屆氣候投融資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大會以“碳路綠融·聚勢破局:氣候投融資賦能新質生產力”爲主題,圍繞氣候投融資試點的先行先試與未來新程等多個重點議題全方位、系統地探討了實現氣候投融資賦能新質生產力的途徑和方向,爲新質生產力破局發展提供創新策略工具箱和系統性解決方案。

生態環境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李高表示,氣候投融資以鮮明的氣候友好導向,通過引導性、支持性、激勵性的政策工具和手段,充分動員全社會力量和資源,有效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支持應對氣候變化和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服務經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近年來,生態環境部積極推動氣候投融資工作,會同有關部門發佈了《關於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動構建氣候投融資頂層制度框架,部署開展23個氣候投融資地方試點,指導地方建設氣候投融資項目庫,配合人民銀行發揮好碳減排支持工具作用,支持金融機構豐富相關金融產品,持續深化氣候投融資領域國際合作。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碳減排支持工具已累計引導金融機構發放碳減排貸款超過1.1萬億元,帶動年度碳減排量近2億噸,截至2024年底,氣候投融資試點項目庫入庫和儲備項目5400多個,涉及總投資超過3萬億元,累計授信總額超過5000億元。氣候投融資的導向性作用和激勵保障作用初步顯現,發展潛力巨大。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原主席趙華林表示,隨着氣溫的升高,極端災害事件多有發生,發展好氣候投融資已經成爲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應對氣候變化,驅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推進國資央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抓手。在我國,氣候投融資已經成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強大的助力,近年來我國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措施,其中氣候投融資領域的政策工具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支持。通過日益豐富的氣候投融資的工具,越來越多的資金流向低碳產業、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等領域爲主的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領域,爲我國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丁章春介紹,近年來,北京積極探索碳金融等新途徑、新工具,通過支持企業開展節能減排、綠色技術研發與應用等項目,推動產業綠色低碳升級,爲傳統產業的低碳轉型提供金融的助力。“北京市碳交易市場是全國的碳市場首批試點之一,也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平臺,我們在北京制定下發的推動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和具體的細則裡面,着力把推動碳市場的發展作爲其中的一個重要的抓手,從2013年碳市場開市以來,北京市的碳市場已經平穩地運行到了第十一個履約的週期,碳排放配額線上的成交均價在保持穩中有升的趨勢的情況下,從開市之初的每噸50元左右,逐步地上漲到了去年的每噸111元,試點碳配額的成交均價在全國是第一。”

大會發布了《氣候投融資原理和實務》、《氣候投融資發展報告(2023-2024)》和《氣候投融資模式及工作機制創新案例集(Ⅰ)》等成果。業內人士表示,這將有助於引導氣候資金流向綠色低碳領域、增強金融機構氣候治理內驅力併爲賦能新質生產力決策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撐。(實習生胡育文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