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人有感 王儷玲:沒有稅負優惠 TISA不會成功

臺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機制(TISA)早在2018年就提出,王儷玲直言,沒有稅負優惠的TISA不會成功。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機制」(TISA)」早在2018年就提出,直到2024年才露出曙光,由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提出的新版TISA闖關。對此,政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直言:「沒有稅負優惠的TISA不會成功。」要把TISA帳戶稅負誘因加上勞退自選機制,透過「人民有感」的定期定額儲蓄方案,纔有成功的可能。

王儷玲指出,目前新版TISA走的二條路,一是要參與計劃的資產管理業者(如投信業)讓利,設計發行經理費率及手續費率優惠的方案;二是由財政部主動協助計算,該TISA帳戶投資收益的稅負。如股利收入的8.5%可抵減稅額,以8萬元爲上限,或採28%稅率分開計算,特定金融商品也可採10%稅率分離課稅,這些方案誘因太低,很難成功。

王儷玲進一步分析說,要業者不賺錢又要多銷的讓利之路,是不會長久的,而且稅負計算太複雜,民衆很難有感。與其要試算半天,不如簡單跟民衆說:「勞退自提可買嚴選的優質退休專屬基金,又有稅負優惠。」一個政策要能夠成功,一定要讓人「有感」,才能帶動投資新活水。

她任職金管會主委時就曾推動過「TISA帳戶+勞退自選」。在當時,勞動部、金管會、財政部都有共識,不過當時財政部擔憂,目前勞工自提是由僱主提報,未來若開放勞退自選給金融機構來做,6%自提部分誰來通報?其實這只是技術問題,靠金融科技就可解決,過去就可以做得到,現在不但做得到而且更方便也更便宜,根本不是問題。」王儷玲說,稅賦優惠結合勞退自選,方案簡單易懂,勞工不用想半天,只需決定自提比例,也可以直接提供預設選項,沒有決定者直接提撥3%,若想提到6%的人再自行設定,這樣大家都容易申報,可惜當時最後只差臨門一腳。

她認爲,TISA要成功就是要有稅負誘因,這是全世界的經驗,像日本NISA、美國IRA都有提供稅負優惠來吸引民衆投資,或針對年輕人推出少年版、定期定額版等不同優惠。日本去年更推出新政策,不但免稅金額擴大,更將免稅期間無限期拉長。新NISA推出後,日本股市與基金開戶數、交易量都創新高,大幅提升了民衆的投資動力。

王儷玲說,其實投信投顧公會2021年就試算過,依照他們的建議版本,即使有額外的稅負優惠,也不會減少政府稅收,因爲要享有免稅優惠必須長期投資持有五年,估計一年會增加160億元的臺股基金規模,因爲臺股交易量成長,可讓證交稅收益一年增加40億元,稅收反而增加。

此外,TISA帳戶加上勞退自選可結合的投資商品很多,除了投資股票、基金,保險、信託也都可以納入,真正做好一個全方位的投資平臺,基金績效也有專人看顧,不管國人還是政府、業者都受惠,可創造多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