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徵關稅 藥廠料吸收成本

藥品稅若開徵,原廠藥(brand drug)勢必漲價,但短期內這些成本非由病患負擔,可能由製藥商自行吸收。圖/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大刀可能揮向藥品,藥品稅若開徵,原廠藥(brand drug)勢必漲價,但短期內這些成本非由病患負擔,可能由製藥商自行吸收。

現爲耶魯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的藥品定價專家巴伯指出:「專利藥的定價一般都在市場能負擔的價位,照此來看,製藥商不太可能大幅調漲這些藥品的價格。」

支付大部分處方藥費用的美國健康保險業者,在製藥商與患者之間扮演緩衝角色,受益人根據保險公司和製藥商協商的價格,負擔定額手續費及共同保險。

川普政府14日在監管文件中說明,已對藥品展開國安調查,闡明美國需要關稅來提振國內製造業的理由。費率及實施時間未定,但製藥業已向政府遊說,要求關稅分階段實施。

根據聯合國貿易資料庫,去年美國進口將近2,130億美元的藥品,比2014年的730億美元高出近2倍。美國若開徵藥品稅,將造成不小衝擊。

伯恩斯坦興業銀行估計,製藥業恐因美國關稅增加460億美元成本,目前製藥巨頭的年營收7,000億美元。

進口關稅威脅下,製藥商加快向美國出貨及倉儲供應腳步。分析師指出,這麼做可保障2025年財務展望,減輕立即漲價壓力。

加州大學舊金山法學院教授費德曼表示,部分關稅成本,終究還是會轉嫁到患者和資助美國政府醫療計劃的納稅人身上,但真正的風險在低利潤的學名藥(generic drug)。

無障礙藥物協會(AAM)數據顯示,價格低廉的學名藥,多集中在印度和中國生產,佔美國處方藥90%以上,但僅佔支出的17%。ING分析師史塔提格預估,若對印度徵收25%關稅,印度制學名藥將漲17.5%。

禮來(Lilly)、諾華(Novartis)、嬌生(Johnson & Johnson)等大藥廠,已承諾擴大在美國的生產據點,但也坦承這須耗費數年時間完成。美國製藥公司受低所得稅率誘惑,近幾十年來,將產能外移到愛爾蘭等歐盟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