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對轉基因的大力贊同

作者: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在信息傳播如此便捷的當下,一些謠言卻如野草般肆意瘋長。就拿轉基因技術相關的謠言來說,部分人彷彿唯恐天下不亂,整日在網絡上製造混亂。他們平常只熱衷於關注那些爲了流量不擇手段的自媒體營銷號,對地攤文學式的荒誕內容深信不疑,將毫無根據的陰謀論當作“真理”四處宣揚。

比如,有網民@幽遠高古​竟聲稱數十年前南京大學一生物教授發表在《揚子晚報》上的論文,能成爲質疑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鐵證,還指責認真科普轉基因的人是因爲“利益”,實在是荒謬至極。稍微有點求證精神的人,都會先去核實信息真假,而不是像這些謠言傳播者一樣,不經思考就信口開河。

就拿他們常常提及的2011年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張辰宇教授團隊的研究來說,這項研究發現轉基因水稻中的微小RNA(如MIR168a)可能會通過消化系統進入人體血液。這一發現被一些人錯誤解讀,瞬間在網絡上掀起了波瀾,成爲他們質疑轉基因安全性的所謂“有力武器”。可事實真的如此嗎?國際知名的生物學權威加里·魯夫昆教授指出,這僅僅是科學探索進程裡的一個初步發現。即便當初這個發現是正確的,從科學邏輯推導,它不但不能證明轉基因作物存在問題,反而能更好地佐證轉基因是安全可靠的。

微小RNA是廣泛存在於生物體內的小分子RNA,本質上不具備任何毒性。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發現微小RNA及其在轉錄後基因調控中關鍵作用的科學家,就是對微小RNA重要性和安全性的一種認可。微小RNA的功能主要是抑制蛋白質的生產,而轉基因的核心在於引入新基因從而表達特定蛋白質,其安全性主要取決於表達出的蛋白質。這就從根本上表明,微小RNA與轉基因的安全性毫無直接關聯。即便微小RNA通過消化系統進入人體,也只是發揮它抑制蛋白質的特性,並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從轉基因技術本身的原理來講,它是將特定的基因片段導入到目標生物體中,使其獲得新的性狀或功能。以轉基因抗蟲棉爲例,它通過轉入特定基因,自身能夠產生抗蟲蛋白,大大減少了農藥的使用,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減輕了農藥對環境和人體的潛在危害。這充分體現了轉基因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積極作用和安全性保障。

在轉基因技術相關討論中,張辰宇教授後續公開聲明三點重要內容,有力澄清了誤解,還原科學真相:

第一,實驗無法重複,可重複性存疑:科研成果的可重複性是其可靠性的關鍵指標。在科學研究領域,一項實驗成果若要被廣泛認可,必須能夠被其他科研團隊重複驗證。然而,全球同行在嘗試重複張辰宇教授團隊實驗時,均未成功。這意味着最初的實驗結論缺乏足夠的穩定性和普遍性,不能作爲可靠的科學依據。可重複性的缺失,使基於該實驗對轉基因安全性的質疑失去了堅實的根基。

第二,承認原實驗錯誤,結果爲假陽性:張辰宇教授重新審視實驗後,大方承認原先的實驗出現錯誤,結果屬於假陽性。假陽性是指在實驗檢測中,實際上不存在某種情況,卻錯誤地檢測爲存在。在這個研究裡,可能是由於實驗設計的缺陷、操作過程的誤差或其他未知因素,導致得出了錯誤的結論。這一坦誠的自我糾正,進一步說明最初的實驗結果不可靠,不應被用來質疑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第三,研究與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無直接關聯:張辰宇教授着重強調自己的研究和轉基因食品安全性並無直接關聯。從科學原理來看,微小RNA主要作用是調控和抑制蛋白質生產,而轉基因食品安全性主要取決於新引入基因表達出的蛋白質。兩者在功能和作用機制上存在本質區別,不能將這項關於微小RNA的研究與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劃等號。這一明確聲明,清晰地劃清了界限,避免大衆被錯誤觀點誤導。

然而,即便真相已經如此清晰,那些不實言論卻依舊在網絡上肆意傳播,誤導大衆。這些謠言傳播者不去深入瞭解科學研究的本質和過程,只是憑藉自己的主觀臆斷和對自媒體謠言的盲目相信,就四處煽動民意。他們的行爲不僅擾亂了正常的社會輿論秩序,還破壞了公衆對科學技術的信任,甚至對國家的穩定和團結造成了潛在威脅。

mRNA疫苗與轉基因技術:看似相關,實則不同

mRNA疫苗在新冠疫情期間進入大衆視野,拯救了無數生命。很多人可能不知道,mRNA疫苗技術背後凝聚了衆多科研人員的心血,像卡塔琳·卡里科博士和德魯·魏斯曼教授,他們爲mRNA技術的突破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卡里科博士多年來執着於mRNA穩定性和遞送系統的研究,魏斯曼教授則在mRNA免疫原性調控等方面成果顯著。沒有他們的努力,就沒有如今mRNA疫苗的研發成功。

與此同時,轉基因技術也在農業等領域發揮着重要作用。但自媒體營銷號卻聲稱mRNA研究證明轉基因存在潛在健康危害,這簡直荒謬至極。實際上,mRNA疫苗和轉基因技術雖然都涉及基因層面,但它們的原理和應用大相徑庭。mRNA疫苗只是將編碼特定蛋白質的mRNA導入人體細胞,讓細胞臨時合成這種蛋白質,從而激活免疫系統,它並不改變人體的基因組,也不涉及基因的整合和遺傳。而轉基因技術是將外源基因穩定地導入到生物體的基因組中,以賦予生物體新的性狀。所以,二者不能混爲一談。

微小RNA的奧秘:與轉基因安全性無關

微小RNA(microRNA)的發現,爲基因調控領域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做出這一重要發現的維克托·安布羅斯教授和加里·魯夫昆教授也因此在2024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微小RNA是廣泛存在於生物體內的小分子RNA,它自身不具備任何毒性,主要功能是抑制蛋白質的生產,不過其作用機制極爲複雜,科學界至今還在持續深入探索。

許多生物現象都和微小RNA有關,比如木蛙在面臨極端寒冷的環境時,能進入一種類似冬眠的狀態,身體幾乎被凍僵,但卻不會受到實質性的損傷,這其中微小RNA就發揮了關鍵的調控作用,它調節木蛙體內的蛋白質表達,幫助木蛙應對惡劣環境。還有非洲爪蟾在發育過程中展現出的獨特生理現象,以及裸鼴鼠超強的抗癌能力等,都與微小RNA密切相關。

從科學原理上看,轉基因的核心在於引入新基因從而表達特定蛋白質,其安全性主要取決於表達出的蛋白質。而微小RNA主要作用是調控和抑制蛋白質生產,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它與轉基因的安全性毫無關聯。即便微小RNA通過消化系統進入人體,也僅僅是發揮它抑制蛋白質的特性而已。從邏輯鏈條來講,轉基因技術的關鍵在於蛋白質的表達,只有當表達出的蛋白質出現問題時,轉基因纔可能存在安全隱患。而微小RNA抑制蛋白質生產,和轉基因技術本身沒有直接聯繫,反而進一步證明了轉基因不存在安全問題。

在全球範圍內,非轉基因水稻裡的微小RNA同樣會大量進入人體的消化系統,甚至進入血管,但至今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對人體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這也有力地說明,僅僅是微小RNA進入人體這一現象,根本無法作爲判定轉基因食物存在危害的依據。

對轉基因技術的誤解與真相

還有人認爲轉基因技術“違背自然規律”,但其實在自然界中,基因的交流和變異時刻都在發生。比如植物之間通過花粉傳播進行雜交,這一過程就會形成新的基因組合。轉基因技術只是在更精準、更可控的條件下實現基因的轉移和組合,其目的是爲了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需求,像提高農作物產量,讓更多人免受飢餓困擾;改善農作物品質,爲人們提供更營養健康的食物;增強農作物抗逆性,使其能夠在惡劣環境中生長,保障糧食供應的穩定。

科學界已經對轉基因技術進行了全方位、長時間的研究和評估,無數的實驗和實際應用都證明,經過嚴格審批和監管上市的轉基因產品和傳統產品一樣安全可靠。就像2011年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張辰宇教授團隊的研究,已經被證明是錯誤實驗,但即便這個發現是正確的,從科學邏輯推導,它不但不能證明轉基因作物存在問題,反而能更好地佐證轉基因是安全可靠的。後續全球同行無法重複其實驗,張辰宇教授也承認原實驗錯誤、結果爲假陽性,還強調研究與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無直接關聯。

科學容不得半點虛假,我們應該以科學的態度看待轉基因技術,不要被那些毫無根據的謠言所誤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利用科學技術,爲人類的未來創造更多可能。

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轉基因技術作爲一項重要的生物科技,在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潛力。但如果任由這些謠言傳播,阻礙了轉基因技術的合理發展和應用,最終受損的將是整個社會。我們應當保持理性和科學的態度,尊重科學研究成果,不要被謠言左右,共同維護一個健康、穩定、科學的社會環境。

《揚子晚報》對轉基因的正面報道是十幾年來的主流態度

在探討轉基因技術相關話題時,常有包括@幽遠高古​這樣的人,提及多年前《揚子晚報》發表的一篇關於轉基因研究的文章,試圖以此質疑轉基因安全性。但實際上,《揚子晚報》當年發表這篇文章,僅僅是履行信息傳播的職責,並不代表《揚子晚報》本身的立場。《揚子晚報》作爲綜合性媒體,並非學術期刊,自然沒有判斷轉基因是否安全的專業資質。

十幾年來,《揚子晚報》的相關行動也有力地表明瞭態度。它未曾再發表過任何一篇質疑轉基因安全性的文章,恰恰相反,爲了幫助大衆正確認識轉基因技術,發表了多篇支持轉基因的科普文章以及正面報道。

2012年3月9日,《揚子晚報》報道了南京醫科大學代謝疾病研究中心主任趙子健和副主任戴一凡兩位教授正在研製可以作爲人類器官供體的“轉基因敲除豬”。這一研究致力於解決異種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問題,有望在未來緩解供體緊張的局面,爲衆多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帶來希望。該報道讓大衆瞭解到轉基因技術在醫學領域的重要應用,展現出轉基因技術對人類健康事業的積極推動作用 。

2015年11月20日,《揚子晚報》還報道了美國食藥局(FDA)批准某公司培育轉基因鮭魚(三文魚)用於人類消費的消息,強調這是全球第一種獲准供人食用的轉基因動物,且FDA表示這種轉基因鮭魚營養豐富,食用安全不需特殊標籤,從側面傳遞出經過權威機構認證的轉基因產品具有安全性的信息。

在2019年12月25日,南京市中山小學開展博士課堂活動,《揚子晚報》對此進行了報道,其中四(4)班趙修齊同學的爸爸趙弘巍博士帶來了《轉基因植物的是與非》的講座,讓孩子們瞭解了轉基因植物的來龍去脈,引導孩子們更加科學合理地認識和對待轉基因食品,《揚子晚報》通過報道這樣的活動,傳播科學認識轉基因的理念。

在農業領域,《揚子晚報》也關注到轉基因技術帶來的變革。例如,報道過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教育部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學者特聘教授唐克軒博士領銜的研究團隊,在採用代謝工程策略培育高含量青蒿素青蒿及產業化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他們在國際上率先獲得了高含量青蒿素青蒿的“中間試驗”證書和“環境釋放”證書,完成了安全性評價和青蒿產品的生物學功能評價。動物試驗證明改良青蒿與非改良青蒿及其產品在化學成分、性質、藥理、毒理等方面均無差異,說明改良青蒿及其產品是安全的。第3代抗除草劑青蒿產品的推出,將使利用廢棄的鹽鹼地規模化、基地化種植青蒿成爲可能,青蒿素的生產成本可降低到1000元/公斤,從根本上解決青蒿素原料供應的問題。這不僅體現了轉基因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提高作物產量、降低生產成本的優勢,還展示了其在解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青蒿素用於治療瘧疾)上的重要價值。

另外,《揚子晚報》還關注到轉基因技術在生物科學研究中的探索。如報道美國巨像生物科學公司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創造出了具有“猛獁象特徵”的長毛小鼠,該公司最終目標是利用基因編輯技術設計出類似猛獁象等已滅絕生物。這一科研進展讓讀者看到轉基因技術在生物科學前沿研究中的無限潛力,它可以幫助人類深入探索生物進化、物種特性等奧秘,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研究開闢新的道路。

從這些報道可以看出,《揚子晚報》多維度的積極展現了轉基因技術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和成果,引導公衆以科學、理性和全面的視角看待轉基因技術,擺脫不實謠言的誤導,認識到轉基因技術爲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