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以“頤養之城”守護幸福“銀髮”
新華日報記者 李鑫津 張韋
早上7時,位於高郵經開區的“鄉見”廚房明檔窗口又飄出陣陣粥香。82歲居民許芝榮支付2元后,取走一份熱氣騰騰的菜粥和包子。這個設在社區黨羣服務中心的助餐點,日均服務120多位老人,花費不超過8元就可以吃到兩葷一素——這組數字背後,是揚州對“民生無小事”的執着詮釋。
這座古城將“老有所養”視作民生考卷的核心命題之一,在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上,進一步書寫出“老有優養”的答案。揚州市民政局黨委書記、局長徐德林介紹,近年來,揚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先後頒佈全國首部優待老年人地方性法規、省內首部居家養老服務地方性法規;在省內率先提出“頤養社區”概念,目前基本實現主城區全覆蓋,打造的老年友好型“頤養之城”項目獲評2024年中國民生論壇“民生示範工程”案例。
前不久,紫陽苑小區徐阿姨向社區提交了家庭無障礙設施改造申請,施工人員立即上門對家裡的衛生間門進行拓寬,並在馬桶旁安裝了扶手,還有助浴椅、防撞條、聲控燈等輔具,讓因患重病行動不便的她也能方便如廁。2022年,揚州將困難老年人的家庭適老化改造納入政府民生實事工程。去年,揚州又積極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居家適老化改造項目,圍繞如廁洗澡安全、室內行走便利、輔助器具適配等方面,共爲7365戶老年人家庭提供適老化改造服務,其中困難老年人家庭可享受上限3000元全額補貼。
頤養社區的溫情還不止於硬件改造。家住廣陵區灣頭鎮萬福社區的嵇正香,年事已高且患有慢性疾病,但只需一個電話,簽約的家庭醫生即可快速上門。如此絲滑的“體驗感”源於當地積極推行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數據顯示,去年揚州常住人口簽約率45.54%,重點人羣簽約率81.23%,簽約居民、家庭醫生和基層機構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攀升。
在夯實居家養老服務的基礎上,揚州將養老服務觸角進一步延伸至社區場景,以“頤養社區”建設爲抓手構建“15分鐘養老生活圈”。自2017年啓動建設以來,揚州累計投入4.8億元打造235個示範社區。廣陵區文峰街道三裡橋社區打造“銀齡公益崗”,鼓勵老人蔘與志願服務,用服務時長兌換積分用於社區食堂就餐、健康問診等,形成“老有所爲”的良性循環;江都區仙女鎮樂和社區開設健康講堂、藝術課堂、書香學堂,豐富老年文化生活……這些創新實踐背後,是全市1416個養老服務站點織就的服務網絡,讓老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半徑內觸達多樣化養老服務。
頤養社區建設是重構老齡友好的空間倫理,而醫養融合則是打破資源壁壘的生命守護。揚州經開區文匯街道醫康養護綜合服務中心是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型的“醫養體”,中心將20張閒置病牀改造爲養老牀位,打造“上午問診、下午康復”融合照護模式。83歲的李爺爺在此經歷了從腦卒中急救到康復訓練的全流程服務,“醫生和護理員每天聯合查房,再也不用折騰轉院了。”李爺爺說。
揚州在醫養結合領域持續探索,引進九如城集團,扶持康壽樂、安美、壹家等一批本土醫養結合專業護理院,以“全週期健康守護”爲目標向高品質養老服務體系進階。儀徵江揚天樂湖護理院與蘇北人民醫院共建的遠程會診系統,讓老人在湖景房內接受三甲醫院專家問診。數據顯示,全市醫養結合牀位有8065張,34家醫養機構中民營佔比達65%,形成公立保基本、民營供多元的格局。揚州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周丹介紹,揚州還將穩步提升護理型牀位佔比,優化醫養結合機構醫保結算方式,進一步滿足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需求。
國有資本的入場,更爲這場養老變革注入新動能。2024年,揚州調整揚子江文旅集團資源,正式組建揚州康養產業發展集團,形成“機構+醫療+科教+文旅+智能”全鏈條康養產業體系。其運營的省五級養老機構——玖玖江南竹西店,入住率高達95%,認知症照護佔比20%。該集團總經理孫娟坦言:“我們推出了高級整合照護方案,精心設計認知症照護計劃,以科學路徑助力機能康復。”由該集團主導的城市康養中心項目預計今年下半年啓動,將盤活揚州市婦幼保健院舊址,規劃590餘張差異化牀位,配備旅居公寓、活力公寓、適老展廳、老年大學等,並搭建智慧監護體系,提供“醫康養護食娛”六維協同的高端品質養老服務。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