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濱滄州,退養還溼守護候鳥天堂
渤海之濱,有片一望無垠的蘆葦灘塗。冬天,水面上結了一層冰,幾隻聰明的東方白鸛用尖喙啄蘆葦的根,將冰面啄破,冰層下的魚兒們跳到冰面上亂跳。東方白鸛們成羣圍上來,搶着吃這些魚。
這是今年年初發生在河北省滄州市南大港溼地的場景,被野生動物智能視頻監測設備記錄了下來。南大港溼地是東亞到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的重要停歇地、中轉站以及衆多珍稀水鳥的棲息繁殖地,是名副其實的“鳥兒天堂”。今年7月,在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南大港候鳥棲息地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河北省首個世界自然遺產。
南大港溼地生態狀況持續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逐步提升。 受訪者供圖
遷徙高峰
巡護員每天看到上百隻鳥
“9月22日,記錄到雉雞13只,蒼鷺26只,白骨頂雞32只,鳳頭鸊鷉26只,黑翅長腳鷸30只……”今年57歲的巡護員馮國強在南大港溼地工作了30多年,他每天都要至少巡護三次,負責溼地防火、鳥類觀測以及環境衛生維護等工作。
馮國強每天早晨五點多起牀,吃完飯後就開着電動三輪車巡護自己負責的區域,一共6300畝地,一次巡護時間大概兩個多小時。
在候鳥遷徙季高峰期,南大港溼地上空的鳥羣遮天蔽日。“鳥多到數不過來的時候,就只能寫個大約幾百只。”馮國強說,一年四季,他在南大港溼地外側路上見到的鳥,每天都有上百隻。他曾在望遠鏡裡見過大鴇,他稱讚它們高貴、漂亮;他還看到過鴴鷸類鳥哺育幼鳥,也感到內心溫暖。
在南大港,像馮國強這樣的巡護員有20位,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保護着這片溼地上的鳥。數據顯示,南大港候鳥棲息地2019年觀測到2萬隻候鳥,2023年觀測到10萬餘隻,候鳥數量4年間增長了4倍。
依託獨特的溼地自然資源,南大港產業園區在溼地外圍打造了溼地觀光遊覽路線。遊客可以沿着觀光路線,參觀鷸棲湖、
雁蕩湖、蘆海迷宮、觀鳥亭等景點。去年,南大港溼地景區獲評2023年度省級文明旅遊示範單位。
據南大港產業園區介紹,2023年,南大港溼地景區累計接待遊客60.3萬人次。
修復生態
溼地進行清淤退養
南大港溼地如今成爲“鳥兒天堂”,源自於當地持續實施的系列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像馮國強這個歲數的人都記得,南大港溼地北部區域曾被圍墾形成連片養殖池塘,割裂了溼地的水文連通性和生態空間,導致溼地生態受損,溼地內的水生動植物數量減少,進而影響到鳥類的棲息和繁殖。
2002年,南大港溼地被河北省政府批准爲“南大港溼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7500公頃,其中南大港候鳥棲息地面積3814.1公頃。自然保護區成立後,對溼地進行系統性的生態修復工作也逐漸提上日程。
2015年,滄州市將南大港溼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列入禁止開發區域。此後,當地開始全面清理溼地水面養殖,排查並遷出河道沿岸及溼地周邊畜禽養殖戶170餘戶。2020年至2021年,南大港產業園區實施了北部養殖池塘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累計恢復溼地面積108.8公頃,恢復了由水域、淺灘、生境島組成的自然溼地結構,形成了適用於南大港溼地的“退養還溼+清淤拆堤+生境島營造+灌叢隔離帶構建”模式。
隨後,2023年至2024年,當地繼續開展南大港溼地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完成退養還溼200公頃,疏通河道15.5千米,3000公頃溼地煥然一新。
滄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二級調研員滿勇告訴記者,近年來,滄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建立溼地分級分類保護管理體系,從嚴控制建設項目佔用溼地資源,加快溼地保護與修復進程,全市溼地保護工作實現由“搶救性保護”到“全面保護”的重大轉變。
科技加持
護鳥且“不打擾”鳥兒
今年春天傍晚的水面,一隻眼睛發亮、黑背腹白的鴨子在安靜地遊弋。它的這個生活片段被遠處的AI功能攝像頭拍攝記錄了下來。南大港產業園區文化旅遊局宣傳科科長張景興在屏幕前看到畫面後驚呼:“這是青頭潛鴨!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每年有不計其數的鳥兒從天南海北飛來落腳,大量的人工觀測記錄爲鳥類保護提供了數據基礎,如今AI技術也成爲收集數據的有力工具。
2021年,南大港溼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搭建起“南大港溼地監測平臺”,實現了“可看、可聽、可統計”監測鳥兒,又可以“不打擾”鳥兒。該平臺的AI聲紋和影像識別功能是在河北省首次運用。
張景興介紹,監測平臺還可以按時間段自動生成“聲音監測數量及物種統計表”和“物種監測熱力圖”。除了野生鳥類調查,還可協助進行氣象、水溫以及溼地氣象、水文等實時監測,及時掌握鳥類品種、數量、分佈以及溼地氣象等相關信息。他認爲,採用智能技術手段,不僅更有利於科研保護,還能收集到一些珍貴的鳥兒影像,有利於向社會傳遞愛鳥護鳥理念。
滿勇介紹,滄州市正在加強展示利用體系建設,一方面保證旅遊、交通等對自然遺產價值的影響始終在最小的程度;另一方面,加快完善世界遺產地展示工作,通過展示滄州南大港鳥類棲息地申遺的過程和成果,提升南大港溼地作爲世界級候鳥棲息地的地位,持續增強其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知名度。
在候鳥遷徙季高峰期,南大港溼地上空的鳥多到數不過來。 受訪者供圖
記者手記
河海之城文武雙全
我喜歡看足球,知道滄州這幾年有了自己的中超球隊。但此次採訪讓我瞭解到,滄州文脈竟如此悠長,我們耳熟能詳的《詩經》,就從此地發祥而流向世界。滄州位於渤海之濱,每年有十萬只珍禽棲息。它還有216公里長的運河。市區延續千年繁華,村落底蘊濃厚,有的村裡走出了霍元甲這樣的豪俠,有的村是紀曉嵐這類文人的故居。很多村莊曾是古驛站,許多得志或不得志的舉子,途經此地留下文學作品。我們直到今天,仍能通過這些詩篇感受到他們的鄉愁。
記者:趙利新
編輯:張磊
來閱讀我的更多文章吧
趙利新
新京報記者
記者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