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艾俐專欄》當三權分立只剩半權分立
總統權力膨脹下的民主警訊,國會制衡機制何在?(傅昆萁提供/張睿廷臺北傳真)
川普上任剛過100天,一紙命令即可關閉邊境、任意加徵關稅至145%、限制媒體採訪、驅逐數十萬非法移民。很少人在川普之前,知道美國總統權力之大,他所有的施政都能以「行政權」爲名而實施,而川普的忽晴忽雨,朝令夕改已成治理方式,帶來世界的鉅變與焦慮。
川普在100天內簽署了創紀錄的129項行政命令,相比前任,在總統就職整年簽署的行政命令數量都大爲超前,拜登42件、歐巴馬19件、小布希的11件,而現在川普只上任100天,但他的行政命令在在撼動美國及世界政經體系。
爲什麼川普可爲所欲爲?主要是制衡者國會和法院已經失去制衡效用,他這個理應跛腳的總統因此能無法無天。
去年改選的參議院和衆議院裡,共和黨都佔多數,參議院是共和黨53席對民主黨47席,衆議院是220席對民主黨213席。理論上,國會能以新法律否決行政命令、能阻絕預算撥款、能召開聽證會、能用《國會審查法》快速反制,但共和黨控制的參衆議院對川普幾無掣肘之力,民主黨議員只能狗吠火車,沒有多數,什麼法案都通不過。
預算本是國會最大武器,但川普將政策以「國安」或「緊急狀態」名義運作,如修牆、遣返、海軍擴張等,皆可動用軍費與特別撥款;國會若不撥款,他便轉而挪用。這讓預算的主控權從立法機關滑入行政機關手裡,民主的經絡正在斷裂,「制衡」2字只剩殘影。
各級法院判他的施政違憲,但也對他沒轍,三權分立除了制衡外,也等於各自爲政,對總統缺少拘束力。最高法院經過川普第1任任命3位大法官,大法官裡大部分裁決支持川普的保守派佔6席,縱使判定違憲,他也可以某種方式拖延、迴避、另闢管道執行原政策精神。所以,美國的三權分立只剩下半個權力可以制衡,國會已啞然,司法只有一半權力,總統自然可以無法無天。
而臺灣的總統權力,經過李登輝修憲後又再改,已成爲有權無責的超級大總統,原應中立的司法權已與執政黨聯合,最高法院、各級法院多屬綠色體系,檢察體系對於諸多案件只辦藍不辦綠的情形所在多有,司法制衡早成民主幻影,民主底線已被執政黨打破。
至少現在立法院裡,藍白聯合的在野聯盟還能稍微發揮制衡力量,例如刪減預算、通過國會改革法案,也通過《選罷法》、《憲法訴訟法》與《財政收支劃分法》等修正案。但民進黨從去年開始發起大罷免,希望拉下几席藍營立委,就可軟硬兼施收編民衆黨,又可重返立法院多數,再遂行民進黨獨裁、贏者全拿的一貫作風。
執政黨最近對言論管制更是力道加強,有陸配被指定離境,北一女老師區桂芝被整肅,現在言論自由尺度比國民黨威權時代還不可測,當時只要掌握「可以批判政策,不要批判蔣家」就好,現在界限不清,賴總統把對岸定義爲「境外敵對勢力」,人民隨時都可能掉入國安、賣臺的陷阱。
臺灣現處於民主的非常時刻,藍白兩黨都不能溫良恭儉讓了,必須團結一致。民衆黨雖沒有被提罷免名單,也不能置身事外,看看柯文哲的下場,如今還是階下囚,就可知道覆巢之下無完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