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二手房結束23個月連跌,卻遭新房“背刺”、議價空間走高
呂穎雅/發自廣州
“前兩個月看房的人還挺多的,這兩週又一下子安靜下來。”荔灣廣鋼新城的李毅(化名)盯着自家掛牌已久的房源,語氣裡透着些無奈。
這套三房單位是他在2020年買下的,買入價560萬元,如今掛牌450萬元,其實心裡明白,“真要賣掉,只能賣到400萬元出頭。”
他不是唯一一個陷入焦慮的賣家。
這個5月,廣州二手房市場再次轉向。熱絡了半年的行情逐漸降溫,原本盤算着“價格止跌、成交會跟上”的賣家,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心理預期。成交不溫不火、買家按兵不動,市場又一次陷入拉鋸與觀望。
數據顯示,5月第二、第三週,廣州二手住宅成交量維持在2300套左右,對比3、4月的周均水平下降約一成。儘管不是“腰斬式”的暴跌,但這種緩慢的冷卻,更讓人煎熬。
結束23個月連跌趨勢
從數據看,4月國家統計局70城房價數據顯示,廣州二手房價格環比終於止跌,終結自2023年5月以來長達23個月的下行趨勢。
從結構上看,廣州市房地產中介協會數據顯示,自2月以來,144平方米以上戶型的成交佔比逐月走高,對整體均價形成了支撐。有業內人士分析,成交結構變化掩蓋了部分真實冷意。
“掛牌多、觀望多、成交少。”一位房產中介門店負責人總結這輪市場狀態,“不少賣家原本指望‘五一’後成交會明顯恢復,但現在看,市場似乎又卡住了。”
中介經紀人普遍反饋,廣州近期雨水天氣頻繁,影響了看房活躍度。但更關鍵的,還是情緒面——買家愈發謹慎,賣家愈發焦灼。大家都在等:等新政落地、等價格探底、等別人先出手。
二手房被新房“背刺”
對李毅而言,更棘手的不是和其他二手房競爭,而是與新房的“短兵相接”。
“新房比我這還便宜,使用率高,裝修也好。”李毅搖頭,坦言自己都有點動搖,“那些沒買過房的,更沒理由選我這個。”在他看來,買家並非不入市,而是大多被新房分流。
廣鋼新城板塊一位中介經紀人也印證了他的判斷。“3月時,還有部分業主試探性提價,但現在這種情況幾乎沒有了,反而是不斷降價求成交。”他提到,最近門店只成交了一套兩房,掛牌時價格在300多萬元,最終三輪砍價後以270萬元成交。
與此同時,新房市場的“內卷”還在加劇。市區不少樓盤總價下調數十萬元,部分項目甚至降幅超過百萬元,更不用說各類一口價單位充斥市場。如今,在售樓部現場,開發商先拋出特價房,買家還能再砍3%~5%的優惠不再稀奇。
加之戶型設計更新、贈送面積增多,小區門頭、公區和交付標準也愈發“高配”,對比之下,二手房顯得愈加尷尬——報高價無人問津,報低價又賣不下手,市場陷入無聲的消耗戰。
在此前樓價泡沫較重的天河東部,這種被新房“壓着打”的感受更爲直觀。曾一度接近10萬元/平方米的“網紅盤”蘭亭盛薈,如今不少掛牌價已回落至“5”字頭,甚至個別成交價跌破5萬元/平方米。表面上看是價格回調給了買方機會,但現實是,大家依舊觀望。
“越是這種時候,越沒人敢動。”東圃某中介經紀人感嘆,“賣家沒底氣,買家沒緊迫感。”這不僅是價格的問題,更是預期的問題。
廣東省城鄉規劃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表示,好房子在新房市場供應增加,二手房短期內面臨實質衝擊。預計二季度,二手房價格跌幅或將大於新房。
議價空間仍然充足
不過,市場也不是全然死寂。一些“賣一買一”的換房客,正在加快出貨節奏,試圖在網籤量連續破萬的窗口期儘快換房。
據合富大數據監測,廣州二手住宅平均議價空間已擴大至7.7%,正逼近8%的高位水平。在一手市場集中推新、性價比不斷提升的同時,二手房主“低賣低買”的現實考量也越來越普遍。
李毅坦言:“二孩快要出生了,換四房的需求迫在眉睫,準備把掛牌價下調20萬元。只要買家肯談價,我願意再讓步。”
上述廣鋼新城板塊中介經紀人表示,只要業主願意降到小區最低價,“筍盤”很快就能賣出。
南沙或許是爲數不多買賣雙方心態相對積極的區域。位於越秀濱海新城附近的一位經紀人介紹,南沙近期政策利好不斷,有部分業主心態有所提升,但整體依然以價換量爲主,大部分業主還是希望趁着市場比較活躍儘快成交。
儘管“五一”期間因出遊人羣多而略顯平淡,但節後成交迅速回溫,較4月同期有50%~80%的增長。他舉例稱,最近一位客戶在南沙看房許久,一直猶豫未決,直到“買房送學位”政策兌現,正好遇上一套合適房源,業主願意讓利,交易迅速達成。“政策、房源、心態幾方對上了,就成交了。”
李宇嘉認爲,隨着新房供給側改革效果逐步顯現,新房帶動二手房的交易循環正在加快,換房需求的釋放也將對二手房止跌起到正向推動作用。此外,下半年城市更新加速,有助於提升二手房供給效率,減少無效掛牌,未來二手房價格的下行壓力有望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