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因性疲憊「不是單純的累」 醫:中重度疲憊需用藥治療
癌症治療除副作用外,也會導致疲憊症狀,根據國內流行病學調查,高達92%癌症病人曾出現疲憊症狀,超過4分之1爲中重度疲憊,且3分之1患者可能因癌因性疲憊,中斷癌症治療。本報資料照片
癌症治療除副作用外,也會導致疲憊症狀,根據國內流行病學調查,高達92%癌症病人曾出現疲憊症狀,超過4分之1爲中重度疲憊,且3分之1患者可能因癌因性疲憊,中斷癌症治療。臨牀醫師指出,癌因性疲憊成因複雜,最常見的負面影響,是病人因疲憊而放棄治療,建議中重度以上癌因性疲憊病人,與醫師討論,使用藥物減輕疲憊。
癌因性疲憊已被國際醫學指引,認定爲一項疾病,卻是癌症病友最長輕忽的症狀之一,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及ICD-10國際疾病分類,均將癌因性疲憊列爲需介入管理的「疾病」,與單純疲憊不同,且在治療前、中、後,都有可能發生。
臺北榮總輸血醫學科主任劉峻宇指出,癌疲憊成因複雜,可能因癌症本身或治療所導致,影響層面廣泛,常見症狀包括無法集中注意力、睡眠障礙、情緒低落等症狀,不僅影響病患生活品質,與治療意願,還會進一步削弱病患對治療的耐受度與信心。
劉峻宇說,他曾遇過患者因癌因性疲憊而放棄治療,凸顯早期介入的重要,最新癌疲憊臨牀治療指引指出,輕度疲憊者可透過睡眠、營養與運動等非藥物方式緩解;若已達中重度,則建議與醫師討論,合併使用藥物治療,包括類固醇、精神刺激藥物、參類產品,以及針對癌疲憊覈准的處方藥物等。
近期癌疲憊處方新藥納入健保,適用於乳癌患者,91%患者症狀改善,93%患者其醫師建議持續使用延續治療效果。臨牀研究發現,食道癌患者接受化放療時合併癌疲憊藥物,對於提升存活率與免疫調節,展現正面效果;這2項臨牀研究已分別發表於2024臺北國際乳癌研討會及2024年歐洲腫瘤學學會(ESMO)。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