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媽罹轉移性乳癌靠新藥延長存活 醫示警「癌疲憊」恐影響治療

▲ADC藥物能顯著延長乳癌存活期,因此更需積極預防與管理癌因性疲憊症(CRF)副作用。(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一名40多歲、單親媽媽在一次檢查中確診轉移性乳癌,並接受ADC藥物治療,但因爲她是高中老師,平時得請假才能到醫院治療,加上小孩尚處於要照顧的階段,工作、家庭兩頭燒,負擔相當大,且在接受ADC療程中更出現「癌因性疲憊症」,儘管腫瘤控制良好,卻感到極度疲憊,晚上還睡不好,多重打擊讓她累到一度想放棄治療。

健保今年二月將HER2弱陽性乳癌新藥(ADC)納入給付,替轉移性乳癌病友帶來新的治療契機,根據2022年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 DESTINY-Breast04第三期國際臨牀試驗,顯示在HER2弱陽性乳癌患者中,ADC可顯著延長存活期;但研究同時顯示有54%患者出現疲憊(fatigue),其中9%爲重度疲憊。

收治個案的三軍總醫院癌症中心主任戴明燊表示,癌因性疲憊症(CRF)和一般的累不同,無法透過休息緩解,戴明燊說,癌疲憊的表現還包括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品質差、情緒低落、凡事都缺乏動力,持續削弱病人對治療的耐受度,若缺乏事先準備和妥善處置,恐影響治療,

且不僅是ADC,戴明燊指出,許多後線癌症用藥,治療過程都會產生癌疲憊,像是在英國皇家放射腫瘤醫學會(RCR)官方期刊《臨牀腫瘤學》(Clinical Oncology)發表的系統性回顧指出,癌疲憊是免疫檢查點抑制治療最顯著的副作用之一。

根據臺灣流行病學調查,高達九成以上的癌症病患曾出現疲憊症狀,其中四分之一爲中重度疲憊。戴明燊臨牀觀察,許多病人因極度疲憊而不想出門,對治療心生恐懼,常常從本應三個月來一次,拖到半年纔來,療效自然難以發揮。

根據臺灣《癌因性疲憊症之診療與照護指引》,低於4分的輕度疲憊,可透過包括運動、睡眠、營養等非藥物處置;4分以上的中重度疲憊,則建議進一步加入藥物治療,包含精神刺激藥物、類固醇藥物、中草藥、黃耆多糖注射劑。

前述的單親媽媽最終經藥物治療「癌因性疲憊症」,重拾體力,順利完成療程,病情也獲得控制。戴明燊強調,乳癌治療像場馬拉松,面對癌疲憊不要隱忍,主動告知醫護人員,才能確保治療效果,讓生命「有品質的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