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對14歲小妾說:你只負責傳宗接代。小妾不服,最後傻了眼

1914年,31歲的閻錫山娶14歲的小妾。洞房花燭夜,令小妾沒想到的是,在春宵一刻值千金之際,她等來的不是閻錫山作爲老公的溫存,反而是他板起臉,嚴肅地一番訓誡,小妾不由得懵了。

原來,閻錫山的妻子徐竹青,比他大了六歲,兩人結婚多年,卻膝下無子。

閻父心裡着急,卻也不好意思開口。不想,正好遇到閻錫山爺爺去世,老人家拉着孫子的手說,唯一的念想,就是能看到他後繼有人。

於是,閻錫山只能硬着頭皮,答應父親納妾的事,娶了14歲的許蘭森。

新婚當晚,看着眼前嬌滴滴的小姑娘,閻錫山提前板起臉,嚴肅地對她說:“從明天起,你就改姓徐,隨我夫人。家中全憑夫人做主,你就負責生孩子。”

小妾聽完,唯唯諾諾地點了點頭,心裡卻是不服氣的:我還年輕,來日方長。等我生下一男半女,還怕你不寵我?

可惜,她想錯了,閻錫山,不是一個喜新厭舊的男人。

按說,徐蘭森比徐竹青小了整整二十歲,雖然她年輕貌美,事後也接連生下五個兒子,可惜,孩子只能叫她姨媽,卻管徐竹青叫娘。

閻錫山出生在山西一個世代經商的家庭,他九歲讀的私塾,在思想上,是個傳統的人。

因此,當他16歲時,父母給他安排了一門親事,閻錫山也欣然接受。

妻子徐竹青,雖然從小沒有讀過書,卻也是門當戶對。兩人婚後相敬如賓,十分恩愛。

婚後第二年,閻錫山與父親因經商失敗,不得不跑到村裡躲債,徐竹青也毫無怨言地獨立撐起整個家。

她白天接了針線活,靠手藝,賺錢養家。

得知丈夫要去太原避難時,她不但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還找族人籌錢,幫助丈夫渡過難關。

這段艱苦的日子,直到閻錫山從國外留學歸來,纔有所好轉。

沒想到,日子富裕之後,徐竹青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孝順公婆。

她派人專門把雙方父母接到太原,每日早晚請安問好,從不間斷。

閻錫山看她持家辛苦,幾次勸她請個傭人回來幫襯,徐竹青都搖頭拒絕,她將積攢下來的錢,都孝敬給父母和幫助族人。

閻錫山曾開玩笑地打趣她:“天生吃苦的命。”其實心裡,卻十分愛她、敬她,暗暗下定決心,跟她一生一世一雙人。

可惜的是,隨着閻錫山的官越做越大,年歲增長,始終沒有一兒半女承歡膝下。

他們在太原城裡遍尋名醫,最後不得不接受事實,因爲徐竹青,此生,他們不會有共同的孩子。

即使這樣,看着妻子失落痛哭,閻錫山憐惜地擁着她:“你放心,沒有孩子,我也待你如初。”

閻錫山爺爺的離世,給家裡的老人帶來了壓力,他的岳父首先坐不住了,知道問題出在自己女兒身上,他幾次遊說,終於,讓閻錫山同意納妾。

於是,洞房花燭夜,閻錫山當場對徐蘭森表明了態度,希望她能尊敬徐竹青,事事以她爲先。

不得不說,閻錫山的話,還是很有用的。

徐竹青原本就是溫柔善良的人,她待徐蘭森如親妹妹一般。

她看到徐蘭森年紀尚小,由於想念家人,大病了一場,於是,徐竹青喚來副官,讓他代表徐蘭森回趟老家,並帶去300元錢,以徐蘭森的名義交給她父母,用來補貼家用。

另外,她還囑咐副官,從許家,帶回來一件徐蘭森的舊物,讓她不再過度思念家人。

這個副官也是聰明伶俐,他不但按照徐竹青的意思,從許家帶回一個徐蘭森繡的金線荷包,還將許家二老託付給當地的父母官親自照拂。

徐蘭森接過荷包後,非常感動,她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對着徐竹青叩了三個響頭:“姐姐,我這輩子一定敬你。”

此後,徐蘭森一鼓作氣,給閻錫山生了五子一女,然而,並沒有撼動徐竹青在閻錫山心裡的地位。

雖然爲了子嗣,徐竹青主動讓閻錫山多和徐蘭森在一起,可是,閻錫山還是不自覺地常常走入徐竹青的房間。

並且對徐竹青言聽計從,出席社交場合,他也只帶着徐竹青,對外宣稱:“閻夫人,只有一個。”

1930年,閻錫山兵敗,匆忙出逃到大連,只帶了徐蘭森和兩個小兒子在身邊。

在外流浪的日子,過得很苦,徐蘭森背井離鄉下,情緒不穩定,她忍不住跟孩子說出了自己的真實身份,血脈使然,孩子哭着撲到她懷裡,喊了一聲娘。

閻錫山在旁看着,也陪着落淚,想想,這麼多年,她也不容易,便不再阻攔。

沒想到,數月後,回到山西,孩子因爲習慣,當着徐竹青的面,喊了親孃一聲,深深地刺痛了徐竹青柔軟的心,她控制不住地舉起了手,給了徐蘭森一耳光,並搬到別院居住。

公婆知道兒媳多年的隱忍與不易,多次讓兒子上門賠罪,哄她開心。

閻錫山素來很少跟外人提及自己的三人行,然而晚年,卻流露出對妻子不公平的後悔。

閻錫山的所作所爲,在當時的環境裡,可算是一股清流,他對原配敬愛有加,重情重義。

即使娶了年輕貌美的徐蘭森,依然把持家的大權交給妻子做主。

反觀徐竹青,她勤儉持家、孝順公婆,對幾個孩子視爲己出,對待徐蘭森如親姐妹,因此,贏得了丈夫的尊敬與愛戴。

最終,夫妻二人合葬在一起,永遠不分離。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