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致命水牆」宛如海嘯! 倖存者悚憶10分鐘內一切淹沒

▲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壩頂溢流,馬太鞍溪橋空拍畫面。(圖/農田水利會花蓮管理處提供,下同。)

記者吳美依/綜合報導

花蓮馬太鞍堰塞湖溢流導致14死災情,引來各大外媒關注。英國BBC引述學者說法報導,堰塞湖溢流時速可能超過100公里,動能甚至可能超越海嘯。目擊者也指出,不到10分鐘,眼前一切就被洪水淹沒。

這場災難的元兇是位於偏遠山谷的馬太鞍溪堰塞湖(barrier lake),該湖泊7月因另一個颱風引發土石流而形成,距離下游聚落約11公里,蓄水量達9100萬噸,相當於3.6萬座奧運標準游泳池的容量。溢流發生時,約3/4湖水形成的致命「水牆」瞬間往山腳傾瀉而下,沖走橋樑與樹木,並且淹沒車輛,沿途民衆的生還機率微乎其微。

臺灣大學地質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分析,堰塞湖溢流所釋放的動能甚至可能超越海嘯,「水流速度可能超過時速100公里,雖然抵達平地之後減弱,仍然強大而迅速,遠遠超過一般河堤所能承受的。」

其中,災情最慘重的光復鄉有1.2萬名居民,洪水在1小時內淹沒整個鄉鎮,遠遠快於官方預估的2小時抵達時間,淹水水位高達數公尺,有些地方淹到2樓高,罹難者多爲受困家中的長者,大部分遺體在住宅1樓尋獲。

某高中行政人員匿名受訪時透露,「沒有特別的洪災警報,也沒有廣播通知」。他下午3點剛吃完午餐時,聽見堰塞湖溢流的消息,「不到10分鐘,洪水就從街道淹進校園,400平方公尺的運動場完全淹沒」,椅子、桌子、冰箱、汽車都漂浮在水上,「我可能被擊中,甚至觸電。」

▲堰塞湖溢流重創花蓮縣光復鄉。(圖/記者王兆麟翻攝)

42歲光復鄉書店老闆阿娃(Awa)回憶,她與丈夫試圖跑向汽車逃生,但爲時已晚,只好逃到書店2樓避難,並儘可能搶救書籍,「外面就像一條河,汽車漂浮着,所有東西都在漂。我依然相當震驚,無法想像這是怎麼發生的。」花蓮縣面臨人口老化問題,許多長輩未使用智慧型手機,「鄉村老人通常透過挨家挨戶的方式獲得資訊,不知道地方政府如何通知他們,並且處理這種情況。」

事實上,學術界曾經提出示警,各大學也密切監測堰塞湖水位,並與當局合作制定緊急計劃。災難前一天,花蓮縣政府也疏散約7000人,設立3座避難中心,中央政府更多次呼籲縣政府加速撤離。不過,花蓮縣議員楊華美指出,疏散並非強制性,地方官員僅呼籲民衆前往高地避難,許多長者臥病在牀、無人救援。

▲9月6日堰塞湖空拍影像。(圖/花蓮分署提供)

根據臺灣公共電視臺統計,1970年代以來,臺灣已形成88座堰塞湖,57%因爲颱風形成,23%源自於地震,雖然多數會在1年內消失,但仍有4座存在數十年之久。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坦言,臺灣民衆對堰塞湖認識不足,許多研究人員也是首次親眼目睹堰塞湖溢流。

陳文山指出,如果堰塞湖是由較堅硬基岩構成,可以進行小型爆破作業分流。但在這次案例之中,堰塞湖是由較鬆散的泥土和岩石形成,「而且沒有通往山區的道路,因此無法部署重型機械。」

花蓮近9成都是山區,常常首當其衝面對颱風,加上位處環太平洋火山帶而地震頻繁。去年規模7.1強震等天災,已讓太魯閣國家公園多處景點關閉至今,如今當地觀光業又遭重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