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實「輕微飢餓感」能活化大腦 更健康長壽

▲醫師建議輕微的飢餓感,可以使大腦達到最佳運作狀態。(示意圖/Pexels)

圖文/CTWANT

臺灣文化見人問候「吃飽沒?」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能吃得飽,就是一種幸福,「吃飽才安心」的觀念深深刻在我們的習慣裡。臺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輕微的飢餓感,反而讓身體與大腦達到最佳運作狀態,甚至連情緒都比較穩定。

張家銘觀察到,當身體處在那種「微微餓」的狀態時,反而精神最清楚、身體最輕盈,甚至連情緒都比較穩定。最新的研究發現,飢餓感並不是一種警訊,而是一個啓動「自我修復」的生理機制。當感到有點餓時,身體其實會自動切換到保養模式,不但不會虛弱,反而會啓動更深層次的代謝與修復。

這種輕微飢餓的狀態,只是要讓大腦知道,「現在不是在放縱,而是在節制」,身體就會懂得重新調整,把能量用在該修復的地方,會使人更專注、更有精神、更健康,甚至更長壽。

研究顯示,真正關鍵在於大腦怎麼「感覺」,只要大腦覺得「還有點餓」,身體就會啓動一種自然的抗老機制,幫助延緩老化。

來自《Nature Aging》、《Science》和《Science Immunology》期刊指出,即使實際上吃得不少,只要大腦以爲自己還沒吃飽,身體就會進入一種修復、延壽的節奏。張家銘說明,身體不一定要捱餓,只要讓大腦有「節制」的感覺,就能喚醒身體的內建保養系統。

張家銘建議,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刻意讓身體「偶爾有一點餓的感覺」,身體就會開始自己修復、調節、變得更健康。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每天空腹12至16小時。晚餐吃完後不再進食,隔天早餐稍微延後一點吃,讓大腦習慣「我不是一直都在吃東西」,就能啓動大腦的節制感知。

延伸閱讀▸ 30歲美男同時擁5妻! 他狂生11子自認:無法停止劈腿▸ 康橋環島車禍挨轟「沒事搞危險活動」!校友女歌手發聲了:不是學校、孩子的錯▸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