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通人性”的自動駕駛能降低事故傷害
【文/觀察者網 周盛明 編輯/ 高莘】據《金融時報》5月20日報道,美國一項研究表明,若自動駕駛汽車在遇險時能更像人類一樣做出反應,將能在交通事故中減少人員傷害,從而提升安全性。
據悉,該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由中國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共同撰寫。研究指出,當自動駕駛汽車在評估多個危險因素的整體影響時,採用“社會敏感性”策略能顯著提升對易受傷害羣體的保護效果,這些羣體包括騎自行車者、行人和摩托車駕駛員。
這項研究的背景是,特斯拉、谷歌旗下的Waymo以及亞馬遜的Zoox等科技巨頭正在加速推進自動駕駛汽車的落地。
由於自動駕駛汽車依賴多種傳感器和自動化軟件,所以最終目的是實現全無人駕駛。但是隨着自動駕駛汽車的使用日益普及,其倫理問題也受到越來越多關注。
由此,科技公司必須訓練自動駕駛系統能在現實中迅速應對各種道德困境——比如當事故不可避免時,應與何物發生碰撞。
據悉,研究表明,人類的行爲方式爲自動駕駛應對倫理挑戰提供了有效支撐。
研究表示:“我們基於社會關懷和符合人類認知邏輯的編碼方式,使自動駕駛汽車在倫理決策中展現出社會敏感性。這種社會敏感性有助於自動駕駛汽車更好地融入當今的交通環境。”
所謂“社會敏感性”,包括像人類駕駛員一樣,能夠察覺特定道路使用者的脆弱性,並判斷在發生碰撞時誰更可能受到嚴重傷害。
該思路的靈感來自於人類的思維模式——研究人員藉助神經科學和行爲科學的證據發現,人類通過“認知地圖”來理解環境並相應調整行爲。
據悉,研究人員將這一理論應用於自動駕駛汽車的決策系統“EthicalPlanner”。結果顯示,該系統和人類行爲模型結合後,能使所有道路使用者面臨的整體風險降低26.3%,對弱勢使用者的風險則降低了22.9%——相比單獨使用EthicalPlanner效果顯著更佳。
具體到碰撞情景中,該研究模型能夠將所有道路參與者所受傷害減少17.6%,對弱勢羣體的傷害減少幅度高達51.7%。自動駕駛車輛內部乘員的受傷程度也下降了8.3%。
據悉,自動駕駛的倫理問題此前就被業內所關注。歐盟委員會任命的一個獨立專家組曾呼籲,應爲自動駕駛汽車編程,確保“風險的公平分配以及基本權利的保護,包括弱勢道路參與者的權利”。
麻省理工大學的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丹妮拉·魯斯(Daniela Rus)表示,這項最新研究論文迴應了一個關鍵問題,即“如何建構自動駕駛汽車的行爲模型,使其既安全又具備社會敏感性”。
魯斯(Rus)補充道:“該研究提出的框架,爲自動駕駛汽車在複雜、多參與者的情境中行駛,提供了可行路徑,使其具備對不同道路使用者脆弱程度的識別能力。”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