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理工學院:連續17年譜寫支農支教青春篇章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周洪鬆)“老師,我們向雷鋒叔叔學習奉獻愛心,從身邊小事做起,做好事以後心裡很高興。”日前,在四川省平武縣響巖小學的課堂上,小朋友們向來自燕京理工學院的大哥哥大姐姐分享着自己幫助他人的經歷。

從最初的臨時支教,到“暑期集中支教+學期遠程輔導+特色項目跟進”的長效機制,再到與平武縣簽訂“紅燕平康”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燕京理工學院支農支教實踐團已經連續17年不遠千里奔赴四川平武,爲當地發展注入青春力量。

17年來,該校支教團已從最初的學習輔導,逐步構建起以220餘門特色課程爲主要內容的綜合育人體系。如今,當地羌族小朋友跟着支教團老師學說普通話;齊跳羌族舞蹈,文化在傳承中交融。“非遺文化傳承”系列課程更是將“文化自信”融入支教課堂:羌繡的一針一線、漆器的一筆一畫、扎染的一抹一染、剪紙的一裁一刻,都讓學生油然而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直播間的觀衆朋友們,今天爲大家帶來的是‘中華壽桃’扶貧產業示範基地的蜜桃。”累計200餘場助農直播,銷售額近百萬元,300餘戶農戶獲益……這些數字背後,是燕理師生鑽進養蜂基地,深入蜜桃種植林,開展直播帶貨的結果。

大山深處總有令人動容的故事。“班上有一個孩子住在深山裡,父親殘疾,姐姐在一次地震中不幸去世,全家靠着媽媽在維持生計。他小小年紀,每天要走幾十裡危險的山路上學。即使如此困難,但他依然陽光開朗。”直到現在,往屆實踐團成員吳希冉對當年一個學生依舊念念不忘,經常打電話噓寒問暖。

雙向奔赴情更深,實踐團還組織響巖小學師生多次走出大山,登上列車來到燕京理工學院回訪。曾經,師生來到天安門觀看升旗儀式,小朋友們戴着紅領巾向國旗行隊禮;走進鳥巢、水立方,瞭解奧運故事;步入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給孩子們心中種下紅色的種子。“看到孩子們幸福的笑臉,我心底裡高興。”實踐團成員李秋雨說。

“‘情繫平武 大愛無疆’四川平武支農支教實踐團爲服務當地教育發展和鄉村振興貢獻了青春力量。”燕京理工學院黨委書記張振華表示,學校將繼續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營造“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濃厚氛圍。

作者:周洪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