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緩認知退化 針劑新藥反轉年輕型失智患者悲慘人生
60歲陳先生屬於年輕型失智患者(左),5年前發病、確診,在新店耕莘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議謙(中)評估下,接受針劑新藥治療,2周施打1次,必須持續39周。圖/新店耕莘醫院提供
60歲陳先生屬於年輕型失智患者,於5年前常在工作時,忘東忘西,難以完成任務,就醫確診失智,幾個月後離開公司,期間服用傳統藥物,療效有限。年初在新店耕莘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議謙評估下,決定接受針劑新藥治療,2周施打1次,持續39周,屆時觀察類澱粉蛋白清除狀況,再視情況決定是否需要補打藥物。
失智症絕非老年人疾病,近年來早髮型失智症個案愈來愈多,劉議謙表示,如在65歲之前發病,且明顯影響生活、工作,就屬於年輕型失智症(早髮型),因智能減退現象並不明顯,以致常被歸因情緒問題,因此,常被延遲診斷,錯失治療契機。
一般來說,年輕型失智症個案發病時仍在工作,因執行及判斷能力變差,表現大不如前,無法處理複雜事務,甚至對於熟悉事物也常出錯,無法完成交辦事項。陳先生即爲典型個案,雖從事勞動,不太需要動腦,卻常忘了上級的交代,重複向主任問着「你剛剛要我做什麼?」,情況異常。
臺灣失智症協會推估,全臺失智患者超過36萬人,年輕型失智症則逾1.4萬人,容易遭到忽略,相關社福資源不足,最重要的是,許多患者身負經濟重擔,在確診後必須提早離開職場,自我價值遭受摧毀,自身及家庭均承受重大沖擊。
劉議謙表示,造成年輕型失智症的原因衆多,以阿茲海默症爲主,如能夠及時接受針劑新藥,有效延緩認知功能退化速度,保有現有工作能力,繼續在職場工作,貢獻所能,扭轉失智人生的軌道。
針劑新藥適用於輕度認知障礙與輕度阿茲海默症、且具備生物標記陽性的患者爲對象,在治療前須接受核磁共振影像等影像學確認病情,以神經科專科醫師評估。劉議謙表示,經過一連串檢測,陳先生符合各種用藥條件,順利完成第1劑接種,整個療程需施打39劑。
依照失智新藥治療指引,患者在施打新藥後,需在醫院休息3個小時,爲此,新店耕莘醫院失智症共照中心個管師規畫課程,除了指導陳太太相關居家照護技巧,並陪同陳先生繪畫、寫字,唱歌,帶領各項活動,鼓勵他返家後多多參與社區活動,不要一直窩在家裡。
目前共有兩款針劑藥物,1款爲每月施打1針,持續18個月,療程結束後無須再補打。另一款則爲2周打1針,持續39周,完成療程後,個案需接受影像檢查,觀察類澱粉蛋白清除狀況,如果未盡完善,還可繼續施打。劉議謙表示,2周打1針,個案需頻繁回診,且整體費用較高一點,但療程節結束擁有「補救」機會,兩款新藥作用機轉不太一樣,各有其優缺點,個案於抉擇前應與醫師多多溝通,經評估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藥物。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