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管赴大陸 學者批:政府要讓學術界失語

陸委會官網本月初更新,納入學校公務員,赴陸需許可、返臺後則要詳述行程和事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擴大納入學校公務員,公立大學校長、院長至公立中小學兼行政教師等職,赴陸需許可、返臺後則要詳述行程和事由,違失情節重大可記二大過免職。學界痛批,此舉簡直是擾民,以各種程序阻礙,就是要讓人民覺得煩而打消赴陸交流念頭。

嘉義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昆財指出,現在公教人員赴陸都要先申報,返臺後也要再行通報有無接受招待、遭受平等對待等,現在又將規定加嚴,評估就是擾民,設立各種程序、懲處,如同處處卡脖子、給人穿小鞋。

吳昆財質疑,年初陸委會調查公教人員是否持有中國大陸證件,「但國家有更安全、有抓到匪諜嗎?」每次緊縮規範都如同大砲打小鳥,用技術性干擾,目的只是想封殺對陸交流。

銘傳大學廣電系主任杜聖聰表示,當赴陸變成懲罰,雙方失去理解彼此能力,未來臺灣會變得更安全,還是更孤單?杜聖聰回憶,曾帶學生到大陸參訪、接待陸生來臺,雙方年輕人談理想、拍影片、談未來,彼此的差異化爲理解的動力。那種交流是知識的,而非政治的。

他說,制度的收緊讓「赴陸」成爲高風險決定,寒蟬效應早已在學界蔓延,公立體系全面封閉,私校雖無明文限制,但也同樣緊張。即使有人願意赴陸,也擔心被誤解、被放大、被貼上標籤,這種心理負擔,比制度更可怕,讓人自我審查,讓學術交流變得像一場冒險。當大家都在「觀望」,整個兩岸學術圈就靜了下來,但靜的不是安寧而是失語。

新北市中等教育教師職業工會理事長黃耀南也談到,陸委會過去就針對軍公教清查是否持有中國大陸證件,若有道理就應全民適用。若說執行公務須對國家忠誠,還說得過去,但連教師私人行程都管,質疑爲何要被特殊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