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保密制度仍難防?臺積電洩密案撼業界 專家指「一點」未改:恐成破口

臺積電示意圖。路透

臺積電驚爆2奈米機密外泄案,3名收押禁見的工程師擁知名國立大學背景,透過手機翻拍方式竊取良率數據與製程機密,引發國安關切與產業震撼。學界和業界指出,臺積電在保密制度與反諜措施上堪稱全臺首屈一指,甚至曾聘請英國反情報專業團隊協助建立防護機制,此外也祭出競業條款來防止帶槍投靠,不過即便制度完備,若工程師倫理素養不夠,仍可能成爲破口。

據悉,主嫌陳男過去曾任職於臺積電門,主責先進製程的缺陷改善與量測分析,服務年資8年,2022年底離職後,轉任日本供應商東京威力科創,擔任臺積蝕刻設備相關行銷窗口,仍與臺積內部保持技術互動。另兩名臺積電在職工程師任職同一部門,負責良率提升與製程優化,職責內容涵蓋2奈米制程開發的核心環節。

半導體業界指出。這次泄密案不同於傳統「帶槍投靠」的離職泄密模式,主要是在職工程師將自家先進製程資訊曝光,由於涉案的工程師在業界不到10年,推測應該是輕忽公司機密資訊保護(PIP)規定。

業界人士指出,臺積電對內文件有嚴格的保密等級分類,每份簡報皆明列機密層級,打開時就會列上等級資訊,不得任意複製、外流或翻拍。這次能夠在外連線的資料,推測等級層度不高。此外,臺積電員工入職時即須簽署保密與競業條款,離職後,在規定時間內不能到有競爭關係的公司就職,臺積電也會祭出補償措施,該制度雖無法百分百杜絕風險,但在資訊管理上設下防線。

不過,業界人士坦言,「文件帶不走,但可以記得知識流程」,若工程師將技術細節記於心中,未來轉職後在新公司再現,不易界定侵權與否,競業條款更多是在建立制度與威懾作用。

清華大學材料系特聘教授周卓𪸩受訪表示,臺積電在保密防諜的措施上可謂臺灣業界第一,不僅制度完善,據他所知,甚至聘請過英國反情報專業公司協助建立防護體系。他指出,過去包括三星等競爭對手,都曾設法挖角臺積電退休或離職員工,甚至透過「白手套機構」包裝成學術單位邀請演講,藉此誘導對方透露機密資訊,「這些行爲最後仍被查獲、依法判刑」。

對於競業條款,周卓𪸩強調,儘管部分公司訂定的限制長達3年,可能牴觸憲法保障工作權,但若雙方簽署合意條件、企業願意支付合理補償,例如等同3年薪資,則屬合法限制。他也指出,相關宣導與制度雖重要,但真正關鍵仍在於工程倫理與專業素養的培養。

周卓𪸩提醒,保密制度再嚴謹,若個人價值觀錯置、缺乏敬業精神,最終仍會形成破口,「若一心只想偷懶又賺錢,那就只是癡心妄想。」